標籤 ChatGPT 下的文章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陰陽四時者、万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這句話被摘出來,用來作為「冬病夏治」的理論依據。而目前的冬病夏治被侷限於在某些穴位上貼一貼溫熱的穴位貼敷,看起來嚴重縮小了春夏養陽這四個字的涵義。

春夏養陽,顧名思義,就是在春天、夏天這個時間段,去長養身體的陽氣。那麼,甚麼是陽氣呢?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氣盛則熱,陰氣盛則寒。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陽氣者,若天之運行,失其行則無以生。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陽化氣,陰成形。
陽氣者,生之本也,不得藏,則亡神;神去則死,死而不屍者,陽氣去也。

黃帝內經中對「陽氣」的定義與功能

層面內經中陽氣的功能與意義
宇宙層次如日月運行、氣化萬物之本
生理層次推動氣血、營養臟腑、維持精神
防衛層次衛護肌表、抗外邪入侵
情志與氣化受情志影響,影響氣機升降
四時養生順應四時變化,陽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
生死關係陽氣存則生,陽氣去則死

以下是我問了AI這個問題。

▼ 冬病夏治是目前流行的概念,但是目前的冬病夏治局限於在某些穴位上貼一些發泡的中藥。我認為這樣理解冬病夏治太侷限了。春夏養陽的概念是一套廣泛的系統性的方案。

▲ 非常認同您的觀點。當代對「冬病夏治」的理解和應用,往往狹隘地集中在「三伏貼」——即在三伏天於特定穴位敷貼辛溫發泡藥物,這雖有其效,但顯然只是春夏養陽的一種手段,而非全貌。

事實上,從《黃帝內經》角度來看,「春夏養陽」是一個整體的醫學與生活哲學系統,它涵蓋的遠不只是貼敷療法,而是從時令、臟腑、氣機、情志、飲食、運動、作息乃至整體養生規律來統籌調理陽氣,從而達到防治冬季宿疾(即「冬病」)的目的。


🌞 一、冬病夏治:不只是「貼敷」的操作,而是「陽氣啟動」的窗口期

冬病夏治的理論基礎,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陽氣在春夏升發,人體氣血隨之通暢,是啟動、溫補、疏通經絡、驅逐寒濕、振奮正氣的最佳時機。而許多冬季易發作的宿疾(如哮喘、鼻炎、關節痹痛、寒性胃病等)本質上是陽虛、寒濕、氣滯血瘀等引起的慢性失調

「冬病夏治」應視為這樣的陽氣啟動療法的最佳時節選擇,而不僅是貼藥。


📚 二、從《內經》看「春夏養陽」的系統性

1. 養陽應順四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這是一整套順應天時養生的系統方案,包含了生活節律、情志養護、飲食調節、運動起居等。

2. 調和情志,順氣升發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陽氣者,喜而散。

情志活動直接影響陽氣的升降——夏日宜喜悅開朗、避免憂思與暴怒。情志調養,是養陽的重要內功。

3. 起居作息,晚睡早起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夏天日長夜短,人體陽氣最旺,應配合自然節律,晚睡早起、多活動、多出汗,以助陽氣升發、腠理通暢。

4. 飲食清淡,助陽升發

適量食用辛甘溫補、助陽化濕之品(如姜、蔥、紫蘇、山藥、茯苓、黃耆),避過冷寒涼之物,亦是夏季扶陽要點。

5. 外治配合:針灸、艾灸、溫陽手法

除了三伏貼,更應結合針灸、艾灸、溫灸、砭石、刮痧等方法,針對個體辨證施治,如:

  • 針灸督脈、足太陽膀胱經以激發陽氣;
  • 艾灸氣海、關元、足三里,扶正祛寒;
  • 手法揉按腹部、背部以調理腸胃與腎氣;
  • 適度運動以助陽氣流通。

🌱 三、建議的春夏養陽系統性方案(供您參考推廣)

模組建議內容與方法
作息節律順應晝長夜短,晚睡早起,避免熬夜
飲食調養清淡適溫,少冷飲;用藥食同源之品扶陽祛濕
運動養陽太極、八段錦、晨跑、日光浴,順應陽氣升發
外治扶陽艾灸、溫針、刮痧、拔罐、推腹療法
情志疏導多曬太陽、多與人交流,培養喜樂開朗之情
穴位保健關元、氣海、足三里、中脘、大椎等為溫陽要穴
慢病調理針對哮喘、鼻炎、痹證等「冬病」在夏季進行攻補療法

🧭 結語:從「療法」回歸到「系統醫學」的眼光

您指出:「春夏養陽的概念是一套廣泛的系統性方案」,這非常重要。冬病夏治不是單一治法,而應當是一次對身心陽氣的整體性重建與啟動

每天的散步,可以更有意義

最近,我又開始每天練習一種我稱為「自然換氣法」的行走方式。說來其實不複雜,就是走路時配合呼吸節奏,放鬆身體,專注當下。不需要特別的場地或裝備,也沒有複雜的動作,但練習一段時間後,我的身體變得更輕盈、心情更穩定,彷彿體內氣血流通得更順了。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結合「有氧運動」與「正念練習」的一種步行方式。透過深長的呼吸與慢行,不只活動了身體,也讓心靈慢慢靜下來。

自然換氣法怎麼做?

重點不在「走多快、流多少汗」,而是在於走得放鬆、呼吸順暢、內心專注。具體來說,有幾個小技巧:

1. 配合呼吸節奏

走路的速度要配合你的呼吸。吸氣時慢慢跨出幾步,呼氣時再跨出幾步,找到一個最自然的節奏。

2. 放鬆身體

走路時特別關注肩膀、背部、膝蓋和腳掌,讓每一個部位都盡可能地放鬆。你會發現,走得越放鬆,越省力。

3. 注意四個姿勢口訣(可選)

這四個簡單的身體調整,可以幫助氣血流動更順暢:

  • 虛領頂勁:頭頂微微上提,像被百會穴(頭頂正中)吊著一樣,讓脊椎自然拉直,身體像垂掛著的衣服般自然下垂。
  • 握固:雙手自然下垂,手指輕握,大拇指搭在無名指根部。
  • 搭鵲橋:舌尖輕抵上顎,有助於任督二脈的連通。
  • 氣沉丹田:想像呼吸之氣從外面進入身體,匯聚於腹部;呼氣時氣從丹田向外擴散,像光輻射出去。

我這樣走了幾圈,有什麼感覺?

我常常在小區裡繞行四圈,大約三公里,走四十分鐘。走完後整個人覺得很舒服:

  • 身體變得柔軟,各個關節活動起來都很順;
  • 有時會打很多呵欠、放屁,說明身體在放鬆排氣;
  • 有時肚子暖暖的,一種由內而外的舒暢。

這些變化都不是靠意志力刻意做出來的,而是放鬆後自然發生的。

為什麼這種走法特別有效?

走路的過程中,我發現氣在身體裡形成了幾個有趣的「循環」:

  1. 任督二脈循環:氣從脊椎下方上升至頭頂,再經過舌頭接通任脈,從前身回到腹部,形成一個內部小週天。
  2. 內外循環:氣從丹田向四肢與皮膚擴散,身體像呼吸一樣,與外界交換能量。
  3. 經絡循環:走上三、四十分鐘,氣已流經全身的十二經絡,幫助經脈暢通。
  4. 呼吸的陰陽動態:吸是收、呼是放;呼吸本身就是自然的陰陽節奏。
  5. 意念的陰陽平衡:有時專注、有時放空;讓意念自然收放,也是一種平衡。

醫學角度怎麼看這種練習?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慢走+深呼吸+專注當下的練習,具有以下幾個潛在益處:

  • 刺激副交感神經:深而慢的呼吸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降低心跳、血壓,促進放鬆與消化,是對抗慢性壓力的天然方式。
  •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步行本身是溫和的有氧運動,有助於身體調節晝夜節律、穩定情緒與荷爾蒙分泌。
  • 身體掃描式正念: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位的感受時,實際上進行的是一種「動中冥想」,能減輕焦慮與情緒過度波動。
  • 活化腦部神經網路:持續專注呼吸與步伐節奏,可促進前額葉皮質活動,提升覺察力與自我調節能力。

因此,這不只是「走走路」,而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身心調節方式,非常適合現代生活壓力大、常常感到疲憊與情緒低落的人。

這是門檻最低的身心練習

我以前也練過不少功法,有些太難持續,有些太花力氣。但「自然換氣法」我卻能持之以恆,因為它實在太簡單:

  • 不求完美,只求放鬆;
  • 身心疲憊的時候,只專注放鬆就好;
  • 狀態好的時候,再加入呼吸節奏與意念觀照。

走在路上,旁人可能邊看手機邊走,或三五成群聊天,而我傻傻地一個人專心走路。但這正是我內心最安靜、最自在的時刻。

最後,送你一句話: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種身心都能放鬆、可以持續進行的練習方式,不妨試試這樣的自然換氣法。也許,你會重新找回那種「走得踏實、活得自在」的感覺。
要哪個版本?我幫你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