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醫案 下的文章

今天來文成第二天,學生出門第一天,聽說好幾個同學「中暑」了。不過我猜,老師說的中暑不是中醫學定義上的中暑。暑邪和熱邪、溫邪、火邪類似,五行屬火,會引起人的氣血運行加快,外散,只是程度更重。

中暑是現在所說的熱射病,是感受了特別嚴重的熱邪。這裡要糾正大家一個習慣的概念,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家裡要備點藿香正氣水防止中暑,但是藿香正氣水是去濕邪的,並不能去暑邪,因為夏天雨水多,濕氣重,濕氣蒙住身體,體內的熱就散發不出來,這時候如果在溫度高一點但不是特別高的環境下,就會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用藿香正氣去掉濕邪,體內的熱順利散發出來,就好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夏天從熱的環境突然進入空調房間,身體外層一下就冷下來,原來體內的熱不能散發出來,屬於外層寒邪,裡層還有熱,又是夏天,不適合用散寒力量特別大的中藥,就用藿香正氣散一下外寒,就好了。

這兩種情況夏天比較容易發生,所以夏天要經常備一點藿香正氣,但這兩種情況都不是中暑,真正的中暑就是單純的熱邪,而且是特別厲害的熱邪。人在這個環境裡,開始是心跳呼吸加速,出大汗,然後就感覺虛脫,甚至昏迷,這是真正的中暑,不能用藿香正氣。

(以上中醫紀元鄒時禎老師觀點)

學生突然到野外活動,發生的頭暈、乏力症狀,有以上熱邪無法散發出去的情況,更有身體陰陽低水平平衡的基礎:

  1. 同學們大多數都是在溫度適宜或者空調房裡度過。
  2. 大多數的同學都有長時間的腦力勞動,身體缺少活動。
  3. 喜歡吃冰涼的東西,特別是脫離父母的管教之後。

這三點基礎共同造成身體的氣血集中到身體最常用的部位,也就是腦部。身體其他地方的氣血供應只夠維持日常身體活動。當一下子到溫暖的環境並且身體活動開來之後,氣血就均勻分佈到身體各處去,腦部的氣血就顯著的減少,就會引起頭暈、頭昏的症狀。

針對引文中說的第一種情況,濕氣蒙住身體,我已經配好了利濕茶,鮑曦老師準備了金荷飲;針對第二種情況,喝點有酒精的藿香正氣水就可以。針對上述體質的問題,我也配了生脈飲,補充心肺的氣血。但是這樣補的力道畢竟不大,喝一兩次只能說聊勝於無,最好還要配合行為習慣的調整:

  1. 晚上十一點前睡覺,讓陽氣晚上早點回到身體裡安養生長。
  2. 中午十二點左右多睡一會兒。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是午時,陽氣最旺的時刻,這時候靜養身體陽氣會與天地的陽氣共振,可以得到長養。表現是:

    • 睡醒後兩顴紅潤;
    • 心跳加快,並且跳的有力。
    • 身體變的柔軟。
  3. 沒有出門的時候減少腦力活動,增加身體活動。這樣做第一讓頭腦適應氣血少供應一點的情況,第二,腦部是消耗氣血最多的地方,少活動一點可以大大減少開支。增加身體活動,讓氣血提前慢慢打開身體,提前灌注到平常滋養不到的部位。這時候會感覺到累,那麼沒有在野外的時候就能好好休息,讓氣血恢復回來。
  4. 具體怎麼做呢?

    • 不要刷有的沒的手機、電腦節目。
    • 稍微複習一下見到的植物就好,不要過度學習。
    • 處理情緒,不要讓情緒消耗能量。
    • 吃溫暖的東西,營養均衡。野外活動突然增加,要增加碳水的攝入,米飯多吃幾碗。
    • 出門前先到室外活動十五分鐘以上,適應外界的氣溫環境。
    • 出門後凝神放鬆,用最少的力氣站立、行走,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範圍裡,觀察自己的想法,不要天馬行空,專注在感受當下走路時身體哪個地方是僵硬的,放鬆他。做少量的拍照、筆記。雙手可以握固,也就是拇指放在無名指指根處,其餘四指自然包住拇指。可以搭鵲橋,也就是舌尖輕輕搭到上門齒牙齦後面的上顎,這樣可以接通任督二脈,產生的口水咽到肚子裡,這樣氣血不會外散。
    • 如果還有同學覺得乏力,及時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回來後到216房間拿一個艾灸盒艾灸身柱穴。

今天早上我覺得很涼快,一點都沒有熱的感覺。如果有同學覺得特別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調理好自己的身體,氣血通暢,陰陽調和之後就不會覺得很熱。

王辰媽媽今天繼續來治療她疼痛十多年的左踝關節。踝關節看起來疼痛已經不明顯,但是她仍覺得走路的時候不太舒服。內踝上五寸的位置以下的肌肉按壓起來比較硬,從這以上的位置就比較柔軟且有彈性(正常)。之前在交界線的位置針刺,然後局部揉按鬆解後走路就沒什麼感覺。但是過幾天又反覆。今天嘗試用新的方法治療,因為這一皮膚的觸覺有一點過敏的樣子,讓我想到鄒時禎老師論述二型糖尿病的那些觀點:

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顯示,2型糖尿病人「大部分患者伴肥胖,即使以傳統體重指標鑒定並不肥胖的患者,仍可在內臟有體脂的聚集。」1 2型糖尿病人肥胖的特徵為向心型肥胖,也就是俗話說的「腹部肥胖,胳膊腿細」。這說明了2型糖尿病人體內的營養物質分布是不均勻的,機體各部分利用營養的能力也不一樣:離胃腸和心臟越遠的部分所得到的營養物質越少,利用營養的能力也越差。從食物中吸收來的大量營養物質在離胃腸和心臟最近的內臟和腹部堆積,造成了腹部的肥胖;四肢部位利用營養的能力差,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所以胳膊和腿細。

孫阿姨小腿的肌肉緊實度比之前已經好很多,但是人看起來也是瘦瘦的。今天請她暴露肚臍來診治一下,發現肚皮上的脂肪不少,這樣看起來和這種二型糖尿病典型體態更加符合了。和她說了一下這個觀點,她說母親有糖尿病。如此看來,診斷就更加的明確了:左小腿的肌肉長時間得不到營養的支持,肌肉肌腱緊縮,導致踝關節的壓力大,稍一走路就會疼痛。

今天只在肚臍周圍,用九宮的理論針刺(八九七三),並且留針三十分鐘。起針後檢查小腿原來硬硬的這個軟組織,柔和下來了,說明告訴身體讓氣血走出來這個思路有效。接下來可以嘗試不停地告訴身體,讓氣血走出來,看看療效能否加成和持久。


  1. 陳灝珠主編 第12版第1017頁《實用內科學》

今天去溫州醫科大學給老師們大保健,大多數人都是頸椎整骨抹平就好了,沒什麼好說的。但是有一個老師雙肩關節粘連比較厲害,肩關節上舉90度,外展90度,後伸到S1。這時候心中有個想法,如果把肩關節周圍的筋膜鬆解之後是否粘連就很容易分開?

治療還是先頸椎整骨,然後左手岡上肌、岡下肌的起點針刺兩針,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明顯緩解。打算結束治療,另一隻手下次再說。這位老師覺得效果還不錯,就要求右肩關節也治療一下。同樣針刺這兩個地方,然後右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都把她鬆解掉,最後搖來搖去手臂往上一提,右肩關節輕鬆的撕開了,當時這個老師反饋說很痛。平常這個手法我們科是收住入院打了臂叢神經麻醉再拉開的,現在徒手拉肯定痛。

看來手法還有改進的空間,下次是否再輕柔一些,以及一點點的慢慢鬆解,是否會不痛一點?

用到的兩個技術是:

  1. 台大武學拉筋膜的手法。
  2. 林兩傳老師手法治療的心法,摸上去的時候心裏有一個看法,是關節脫位的方向,然後按照這個心理的圖像整復。

根據這兩個技術,還整復了另外幾個肩關節,療效也挺滿意的。護士長的肩關節咯噔咯噔響,通過這個方法整復之後就不響了。

整復到位之後,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就會變的毫無阻力。

王莉聰的姐夫,徐強,男,49歲,病案號:0000131378,溫州市公安局工作。五一我值班的時候喊我去中醫適宜技術門診給他治療。他的右側胸鎖關節腫大。這種毛病平常門診遇到了都不理他,一半就是讓病人回去右手不要用力幹活。但這次莉聰吩咐,看起來得努力治療一下。就以拔伸牽引的思路,右肩後拉,左手扶住胸鎖關節,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整復回去,結果收效甚微。

昨天晚上莉聰再次約我治療,讓他今晚七點來病房。來之前突然想到用針灸鬆解這一整塊的筋膜。來之後也是順著這個思路,先針刺右側胸鎖乳突肌起點,然後鬆解岡下肌起點,然後鬆解右側岡上肌肌腱位置的皮膚。鬆解好了之後活動右肩,好像胸大肌這一塊還有點緊張。就加一針鬆解中府、雲門穴附近的位置。

扎完之後,眼看著有明顯小下去,他自己手摸也能發現差別,讓他在我下次也班的時候再來針刺一次。

上週三去瑞安明州康復醫院看了一個鮑師兄的介紹病人,第二次中風(腦出血,27th, Feb),脈浮緊,痰多,肌肉萎縮厲害。但是人看起來狀態還行,給他處方了:

麻黃8g 川芎10g 獨活10g 防己10g 炙甘草10g 苦杏仁8g 肉桂5g 附子5g 茯苓10g 升麻5g 細辛3g 人參6g 防風5g 生石膏15g 生白朮15g 殭蠶5g 全蝎3g 陳皮8g

早上病人家屬說吃了藥出比較多的汗,汗都是冰的。然後痰難咳,飽和度上不來,有點緊張。讓他藥量減半,然後買一瓶枇杷膏稀釋了給他喝化痰,下午再去瑞安看一下。

方子用的是李可的小續命湯。


三點多點就走,大約四點到瑞安。看起來精神還不錯,脈比上周三軟了三分之二,讓他藥量減半,本來一天兩包,現在一天一包分三次喝完,這周六再去看一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