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技能 下的文章

深度放鬆與入眠引導(正向 + 節奏版)

現在,請您舒適地躺下。
雙手輕放在身體兩側,手掌微微朝上,雙腳自然分開。
輕輕閉上眼睛……(停頓 4 秒)

深深吸一口氣……(吸氣 4 秒)
感受空氣緩緩進入胸腔和腹部……(停頓 2 秒)
然後,慢慢地……慢慢地……吐出來……(吐氣 6 秒)
每一次呼吸,都帶走一絲絲緊張與疲憊……(停頓 4 秒)

讓意識來到腦海……(停頓 3 秒)
白天的思緒,無論是未完成的事情、腦中的擔憂、或尚未實現的目標……(停頓 3 秒)
此刻,把它們全部放下。
將它們想像成一片片飄過的雲……(停頓 2 秒)
輕輕地望著它們,隨風遠去……(停頓 5 秒)

此時此刻,您的專注只停留在現在……(停頓 3 秒)
大腦活動逐漸安靜下來……(停頓 3 秒)
提醒自己:今天,您已經全力以赴……(停頓 3 秒)
一切,都將在明天迎來新的開始……(停頓 4 秒)

讓所有情緒——焦慮、沮喪、渴望卻未滿足的心情、煩躁——像水流般……(停頓 3 秒)
從頭頂開始,輕柔地流過臉部、頸部、肩膀……(停頓 5 秒)
再慢慢向下,經過手臂、指尖,直到腳趾……(停頓 6 秒)
隨著每一次呼吸,這些情緒在空氣中逐漸化散……(吸氣 4 秒)(吐氣 6 秒)(停頓 4 秒)

情緒的釋放,讓大腦深層的杏仁核和海馬體回到安定節奏……(停頓 4 秒)
讓身心從緊繃的狀態回到平靜、安穩……(停頓 3 秒)
想像您的意識,就像一杯清澈的水,停止晃動,呈現沉靜……(停頓 5 秒)

現在,把注意力帶到身體每一個部位……(停頓 3 秒)
從頭頂開始,感受頭皮放鬆……(停頓 3 秒)
眉頭舒展……(停頓 3 秒)
眼皮輕柔沉降……(停頓 3 秒)
臉頰鬆弛……下巴微微打開,牙齒自然分開……(停頓 4 秒)

頸部和肩膀放鬆……(停頓 3 秒)
溫暖的能量,緩緩流向手臂……(停頓 3 秒)
手肘……手腕……手指……每一節關節都鬆開……(停頓 4 秒)
直到指尖感到輕盈或微微麻木……(停頓 4 秒)

感受胸部與腹部隨呼吸輕輕起伏……(吸氣 4 秒)(吐氣 6 秒)
胸腔放鬆,心跳平穩……(停頓 3 秒)
背部柔軟,脊椎一節一節沉入床面……(停頓 4 秒)

放鬆臀部、大腿、小腿……(停頓 3 秒)
肌肉的每一絲緊繃逐漸融化……(停頓 4 秒)
腳踝、腳掌、腳趾……完全舒展……(停頓 4 秒)

此刻,全身肌肉都已深度放鬆……(停頓 3 秒)
彷彿身體的界線正在輕輕消融……(停頓 3 秒)
如同自然入睡時,肌肉逐漸釋放張力,進入安穩狀態……(停頓 4 秒)

當身體徹底放鬆時,將注意力輕輕停留在一個點上……(停頓 3 秒)
這個點可以是呼吸的節奏……(停頓 3 秒)
胸口的溫暖……(停頓 3 秒)
或腹部的起伏……(停頓 3 秒)
又或者是動脈的搏動……(停頓 3 秒)
專注於這個點……讓丘腦輕輕關上感官的閘門……(停頓 4 秒)
外界的聲音、光線、細微感覺……漸漸遠離意識……(停頓 5 秒)

保持這份平靜的專注……(停頓 3 秒)
讓心境隨著安定,輕輕漂向睡眠……(停頓 4 秒)
讓意識,從清醒的接收,緩緩過渡到睡眠的修復……(停頓 4 秒)

想像自己漂浮在一片溫暖的海洋裡……(停頓 4 秒)
安全……平靜……(停頓 4 秒)
每一次呼吸,都帶您更深一層沉入睡眠……(吸氣 4 秒)(吐氣 6 秒)

您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準備迎接修復性的睡眠……(停頓 4 秒)
清除日間累積的腺苷,恢復能量……(停頓 3 秒)
為明天的專注與活力蓄積力量……(停頓 4 秒)

放鬆……沉睡……(停頓 4 秒)
讓身體與心靈,在夜的懷抱中,獲得最深沉的療癒……(停頓 5 秒)
即使此刻雙眼仍然閉合在靜謐中,也能在這份安寧裡得到滋養……(停頓 5 秒)

願您,今夜好眠。


(溫和、平靜、緩慢的語氣)
「請您現在舒適地躺下,雙手輕放身體兩側,手掌微微向上,雙腳自然分開。輕輕閉上您的雙眼。
深吸一口氣,感受空氣緩緩進入您的胸腔和腹部,然後緩緩、緩緩地吐出。每一次呼吸,都帶走您一絲絲的緊張與疲憊。
現在,請讓您的意識來到您的腦海。白天的所有思緒,無論是未完成的任務,腦中盤旋的擔憂,或是任何尚未實現的目標與慾望,現在都請輕輕放下。將它們想像成一片片飄過的雲朵,不抓取,不評判,只是讓它們隨風而去。我們的大腦在清醒時,常常會進行過多的『反芻性活動模式』,回顧過去或預期未來,但現在,是讓這些『令人擔憂的大腦活動模式』平息下來的時候了 [對話歷史]。提醒自己,今天您已經盡力了,一切都將在明天獲得新的開始。
讓所有情緒,無論是焦慮、沮喪,還是不甘與煩躁,都從您的身心緩緩流走。想像它們像水流般從您的頭頂開始,輕柔地流經您的臉部、頸部、肩膀,然後逐漸向下,流淌至您的指尖和腳趾,最終消散在空氣中。情緒的平復,有助於大腦深層區域,如杏仁核和海馬體,停止過度活躍 [135, 對話歷史],為您的身心從『戰或逃反應』中逐漸放鬆下來,進入真正的平靜 [90, 91, 對話歷史]。讓您的意識像一張紙,逐漸被這些念頭和情緒清空,變得一片空白,一片寧靜。
現在,請將您的專注帶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從頭頂開始,逐一感受並放鬆。
感受您的頭皮,讓每一根髮絲都放鬆。 放鬆您的眉頭,讓眉心舒展,所有的皺紋都撫平。 放鬆您的眼瞼,讓眼球在眼眶中舒適地沉降,不再有任何緊張。 放鬆您的雙頰,讓臉部肌肉完全鬆弛,下巴微微打開,讓牙齒不再緊咬。 感受您的頸部和肩膀,放鬆那些承受了一天壓力的肌肉。想像一股溫暖的能量,從您的頸部緩緩流下,穿過肩膀,進入您的手臂。讓手臂變得沉重,手肘、手腕、手指一節一節地放鬆,直到指尖感覺麻木或輕盈。
接下來,是您的胸部和腹部。感受每一次呼吸時,腹部的輕微起伏,就像一個柔軟的氣球在膨脹和收縮。讓胸腔放鬆,心跳變得平穩而有節奏。放鬆您的背部,從上背到下背,一節節脊椎都變得柔軟。感受身體的重量完全交給床鋪,讓每一寸肌肉都沉降,變得鬆弛。
將這股放鬆的暖流引導到您的臀部、大腿、小腿。感受肌肉的每一絲緊張都在消融,雙腿變得越來越沉重,越來越柔軟。最後來到您的雙腳,放鬆腳踝、腳掌和腳趾,讓腳底板完全舒展。
現在,您的全身肌肉都已深度放鬆,幾乎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就像自然進入睡眠時,身體會逐漸降低肌張力,甚至完全癱瘓下來一樣。這種感覺不到身體存在的狀態,是您準備進入深層睡眠的自然過程。
當您的身體徹底放鬆,感覺不到其存在時,請將您的精神安穩地凝定在身體的某一個點上。這個點可以是您的呼吸,感受每一次吸氣和吐氣的平穩節奏;也可以是您胸腔的溫暖感受,或是腹部輕微的起伏。選擇一個讓您感到最舒適的點,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那裡。
這個專注點將幫助您的大腦,尤其是被稱為『感官閘門』的丘腦,輕輕地『關閉它的閘門』。讓外界的聲音、光線,甚至身體內部的微小感知,都無法再干擾您的意識。就像大腦正在為您創造一個『感官黑屏』,引導您進入深層的平靜。
保持這份平靜的專注,不帶任何期待,不強求入睡。允許您的意識從清醒的『接收』模式,緩緩過渡到睡眠的『內省與修復』模式。想像自己正輕輕地飄浮在一片溫暖的海洋上,安全而平靜。
每一次的呼吸,都帶領您更深一層地沉入睡眠。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為即將到來的修復性睡眠做好準備,讓大腦清除日間積累的『腺苷』,恢復能量,為明天的專注與高效蓄力。放鬆,沉睡,讓身體和心靈在夜的懷抱中獲得最深沉的療癒。願您今夜好眠。」

每天的散步,可以更有意義

最近,我又開始每天練習一種我稱為「自然換氣法」的行走方式。說來其實不複雜,就是走路時配合呼吸節奏,放鬆身體,專注當下。不需要特別的場地或裝備,也沒有複雜的動作,但練習一段時間後,我的身體變得更輕盈、心情更穩定,彷彿體內氣血流通得更順了。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結合「有氧運動」與「正念練習」的一種步行方式。透過深長的呼吸與慢行,不只活動了身體,也讓心靈慢慢靜下來。

自然換氣法怎麼做?

重點不在「走多快、流多少汗」,而是在於走得放鬆、呼吸順暢、內心專注。具體來說,有幾個小技巧:

1. 配合呼吸節奏

走路的速度要配合你的呼吸。吸氣時慢慢跨出幾步,呼氣時再跨出幾步,找到一個最自然的節奏。

2. 放鬆身體

走路時特別關注肩膀、背部、膝蓋和腳掌,讓每一個部位都盡可能地放鬆。你會發現,走得越放鬆,越省力。

3. 注意四個姿勢口訣(可選)

這四個簡單的身體調整,可以幫助氣血流動更順暢:

  • 虛領頂勁:頭頂微微上提,像被百會穴(頭頂正中)吊著一樣,讓脊椎自然拉直,身體像垂掛著的衣服般自然下垂。
  • 握固:雙手自然下垂,手指輕握,大拇指搭在無名指根部。
  • 搭鵲橋:舌尖輕抵上顎,有助於任督二脈的連通。
  • 氣沉丹田:想像呼吸之氣從外面進入身體,匯聚於腹部;呼氣時氣從丹田向外擴散,像光輻射出去。

我這樣走了幾圈,有什麼感覺?

我常常在小區裡繞行四圈,大約三公里,走四十分鐘。走完後整個人覺得很舒服:

  • 身體變得柔軟,各個關節活動起來都很順;
  • 有時會打很多呵欠、放屁,說明身體在放鬆排氣;
  • 有時肚子暖暖的,一種由內而外的舒暢。

這些變化都不是靠意志力刻意做出來的,而是放鬆後自然發生的。

為什麼這種走法特別有效?

走路的過程中,我發現氣在身體裡形成了幾個有趣的「循環」:

  1. 任督二脈循環:氣從脊椎下方上升至頭頂,再經過舌頭接通任脈,從前身回到腹部,形成一個內部小週天。
  2. 內外循環:氣從丹田向四肢與皮膚擴散,身體像呼吸一樣,與外界交換能量。
  3. 經絡循環:走上三、四十分鐘,氣已流經全身的十二經絡,幫助經脈暢通。
  4. 呼吸的陰陽動態:吸是收、呼是放;呼吸本身就是自然的陰陽節奏。
  5. 意念的陰陽平衡:有時專注、有時放空;讓意念自然收放,也是一種平衡。

醫學角度怎麼看這種練習?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慢走+深呼吸+專注當下的練習,具有以下幾個潛在益處:

  • 刺激副交感神經:深而慢的呼吸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降低心跳、血壓,促進放鬆與消化,是對抗慢性壓力的天然方式。
  •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步行本身是溫和的有氧運動,有助於身體調節晝夜節律、穩定情緒與荷爾蒙分泌。
  • 身體掃描式正念: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位的感受時,實際上進行的是一種「動中冥想」,能減輕焦慮與情緒過度波動。
  • 活化腦部神經網路:持續專注呼吸與步伐節奏,可促進前額葉皮質活動,提升覺察力與自我調節能力。

因此,這不只是「走走路」,而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身心調節方式,非常適合現代生活壓力大、常常感到疲憊與情緒低落的人。

這是門檻最低的身心練習

我以前也練過不少功法,有些太難持續,有些太花力氣。但「自然換氣法」我卻能持之以恆,因為它實在太簡單:

  • 不求完美,只求放鬆;
  • 身心疲憊的時候,只專注放鬆就好;
  • 狀態好的時候,再加入呼吸節奏與意念觀照。

走在路上,旁人可能邊看手機邊走,或三五成群聊天,而我傻傻地一個人專心走路。但這正是我內心最安靜、最自在的時刻。

最後,送你一句話: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種身心都能放鬆、可以持續進行的練習方式,不妨試試這樣的自然換氣法。也許,你會重新找回那種「走得踏實、活得自在」的感覺。
要哪個版本?我幫你生成。

最近又開始每天練習自然換氣法,一種配合呼吸、意念、步法的運動。不過我意念沒怎麼關注,主要是關注呼吸和步伐、身體有無放鬆。這算是有氧運動正念練習相結合的活動方法。慢慢走,深細長的呼吸是有氧運動;走的過程中關照自己心中的念頭,注意感受、體會身體的活動,每一步出去是否放鬆,步數有沒有配合了呼吸的節奏,這是正念練習。

同時做到虛領頂勁:百會穴往上輕輕頂著固定住,身體像是掛在百會穴上的衣服,自然下垂,完全放鬆。握固:大拇指輕輕搭在無名指指根處,其餘四指抱著大拇指。搭鵲橋:舌抵上顎。氣沉丹田:關照以丹田為中心,吸氣時想象氣從四面八方進入身體,匯聚到丹田;呼氣時氣從丹田往四面八方,透過皮膚向外輻射。

我一般圍繞小區走四圈,大約三公里,慢慢走約四十分鐘,雙手因為包著,手心很熱。走路的時候關注全身每一個地方,放鬆他,這樣就可以用最小的力氣走路了。走完後會感覺全身變的柔軟,有時候走的狀態好,走完後活動各個關節,會感覺一點阻力都沒有。有時候會猛打呵欠,有時候會感覺肚子暖暖的,放屁增加。

今天走的時候,發現我這些關照點加起來,就是一個個五行圖,氣的升降出入構成一個個迴圈:

  1. 任督二脈迴圈:關注百會穴,氣從長強上到百會,搭鵲橋,接任督二脈,從齦交順著任脈下到丹田。但是這裡缺了一個提肛的動作,在下面接通任督二脈。
  2. 手腳、頭頂、皮膚,都是身體的最外一層,丹田是身體的最深點,由內而外,由外而內,這是第二個全身、立體的氣血迴圈。
  3. 走了三十到四十分鐘,十二經脈走了一圈多些,這是第三個迴圈。
  4. 一呼一吸,構成陰陽的動態平衡。
  5. 意念的一收一放構成一對陰陽平衡。

走在路上,發現旁邊的同行者不是拿著手機邊走邊看,就是有幾個人慢慢走在聊天,唯有我專心的走路,看起來傻傻的。但是之所以這麼多運動、功法獨獨這一個能持續做下來,是因為沒有門檻:走路的時候一點都不辛苦,完了還很舒服。另外,專注的程度,和意念的配合程度也不追求完美,狀態好一些就加上意念的收放。人比較累的時候就關照放鬆身體和精神。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今天來文成第二天,學生出門第一天,聽說好幾個同學「中暑」了。不過我猜,老師說的中暑不是中醫學定義上的中暑。暑邪和熱邪、溫邪、火邪類似,五行屬火,會引起人的氣血運行加快,外散,只是程度更重。

中暑是現在所說的熱射病,是感受了特別嚴重的熱邪。這裡要糾正大家一個習慣的概念,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家裡要備點藿香正氣水防止中暑,但是藿香正氣水是去濕邪的,並不能去暑邪,因為夏天雨水多,濕氣重,濕氣蒙住身體,體內的熱就散發不出來,這時候如果在溫度高一點但不是特別高的環境下,就會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用藿香正氣去掉濕邪,體內的熱順利散發出來,就好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夏天從熱的環境突然進入空調房間,身體外層一下就冷下來,原來體內的熱不能散發出來,屬於外層寒邪,裡層還有熱,又是夏天,不適合用散寒力量特別大的中藥,就用藿香正氣散一下外寒,就好了。

這兩種情況夏天比較容易發生,所以夏天要經常備一點藿香正氣,但這兩種情況都不是中暑,真正的中暑就是單純的熱邪,而且是特別厲害的熱邪。人在這個環境裡,開始是心跳呼吸加速,出大汗,然後就感覺虛脫,甚至昏迷,這是真正的中暑,不能用藿香正氣。

(以上中醫紀元鄒時禎老師觀點)

學生突然到野外活動,發生的頭暈、乏力症狀,有以上熱邪無法散發出去的情況,更有身體陰陽低水平平衡的基礎:

  1. 同學們大多數都是在溫度適宜或者空調房裡度過。
  2. 大多數的同學都有長時間的腦力勞動,身體缺少活動。
  3. 喜歡吃冰涼的東西,特別是脫離父母的管教之後。

這三點基礎共同造成身體的氣血集中到身體最常用的部位,也就是腦部。身體其他地方的氣血供應只夠維持日常身體活動。當一下子到溫暖的環境並且身體活動開來之後,氣血就均勻分佈到身體各處去,腦部的氣血就顯著的減少,就會引起頭暈、頭昏的症狀。

針對引文中說的第一種情況,濕氣蒙住身體,我已經配好了利濕茶,鮑曦老師準備了金荷飲;針對第二種情況,喝點有酒精的藿香正氣水就可以。針對上述體質的問題,我也配了生脈飲,補充心肺的氣血。但是這樣補的力道畢竟不大,喝一兩次只能說聊勝於無,最好還要配合行為習慣的調整:

  1. 晚上十一點前睡覺,讓陽氣晚上早點回到身體裡安養生長。
  2. 中午十二點左右多睡一會兒。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是午時,陽氣最旺的時刻,這時候靜養身體陽氣會與天地的陽氣共振,可以得到長養。表現是:

    • 睡醒後兩顴紅潤;
    • 心跳加快,並且跳的有力。
    • 身體變的柔軟。
  3. 沒有出門的時候減少腦力活動,增加身體活動。這樣做第一讓頭腦適應氣血少供應一點的情況,第二,腦部是消耗氣血最多的地方,少活動一點可以大大減少開支。增加身體活動,讓氣血提前慢慢打開身體,提前灌注到平常滋養不到的部位。這時候會感覺到累,那麼沒有在野外的時候就能好好休息,讓氣血恢復回來。
  4. 具體怎麼做呢?

    • 不要刷有的沒的手機、電腦節目。
    • 稍微複習一下見到的植物就好,不要過度學習。
    • 處理情緒,不要讓情緒消耗能量。
    • 吃溫暖的東西,營養均衡。野外活動突然增加,要增加碳水的攝入,米飯多吃幾碗。
    • 出門前先到室外活動十五分鐘以上,適應外界的氣溫環境。
    • 出門後凝神放鬆,用最少的力氣站立、行走,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範圍裡,觀察自己的想法,不要天馬行空,專注在感受當下走路時身體哪個地方是僵硬的,放鬆他。做少量的拍照、筆記。雙手可以握固,也就是拇指放在無名指指根處,其餘四指自然包住拇指。可以搭鵲橋,也就是舌尖輕輕搭到上門齒牙齦後面的上顎,這樣可以接通任督二脈,產生的口水咽到肚子裡,這樣氣血不會外散。
    • 如果還有同學覺得乏力,及時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回來後到216房間拿一個艾灸盒艾灸身柱穴。

今天早上我覺得很涼快,一點都沒有熱的感覺。如果有同學覺得特別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調理好自己的身體,氣血通暢,陰陽調和之後就不會覺得很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