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工作 下的文章

今天來文成第二天,學生出門第一天,聽說好幾個同學「中暑」了。不過我猜,老師說的中暑不是中醫學定義上的中暑。暑邪和熱邪、溫邪、火邪類似,五行屬火,會引起人的氣血運行加快,外散,只是程度更重。

中暑是現在所說的熱射病,是感受了特別嚴重的熱邪。這裡要糾正大家一個習慣的概念,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家裡要備點藿香正氣水防止中暑,但是藿香正氣水是去濕邪的,並不能去暑邪,因為夏天雨水多,濕氣重,濕氣蒙住身體,體內的熱就散發不出來,這時候如果在溫度高一點但不是特別高的環境下,就會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用藿香正氣去掉濕邪,體內的熱順利散發出來,就好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夏天從熱的環境突然進入空調房間,身體外層一下就冷下來,原來體內的熱不能散發出來,屬於外層寒邪,裡層還有熱,又是夏天,不適合用散寒力量特別大的中藥,就用藿香正氣散一下外寒,就好了。

這兩種情況夏天比較容易發生,所以夏天要經常備一點藿香正氣,但這兩種情況都不是中暑,真正的中暑就是單純的熱邪,而且是特別厲害的熱邪。人在這個環境裡,開始是心跳呼吸加速,出大汗,然後就感覺虛脫,甚至昏迷,這是真正的中暑,不能用藿香正氣。

(以上中醫紀元鄒時禎老師觀點)

學生突然到野外活動,發生的頭暈、乏力症狀,有以上熱邪無法散發出去的情況,更有身體陰陽低水平平衡的基礎:

  1. 同學們大多數都是在溫度適宜或者空調房裡度過。
  2. 大多數的同學都有長時間的腦力勞動,身體缺少活動。
  3. 喜歡吃冰涼的東西,特別是脫離父母的管教之後。

這三點基礎共同造成身體的氣血集中到身體最常用的部位,也就是腦部。身體其他地方的氣血供應只夠維持日常身體活動。當一下子到溫暖的環境並且身體活動開來之後,氣血就均勻分佈到身體各處去,腦部的氣血就顯著的減少,就會引起頭暈、頭昏的症狀。

針對引文中說的第一種情況,濕氣蒙住身體,我已經配好了利濕茶,鮑曦老師準備了金荷飲;針對第二種情況,喝點有酒精的藿香正氣水就可以。針對上述體質的問題,我也配了生脈飲,補充心肺的氣血。但是這樣補的力道畢竟不大,喝一兩次只能說聊勝於無,最好還要配合行為習慣的調整:

  1. 晚上十一點前睡覺,讓陽氣晚上早點回到身體裡安養生長。
  2. 中午十二點左右多睡一會兒。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是午時,陽氣最旺的時刻,這時候靜養身體陽氣會與天地的陽氣共振,可以得到長養。表現是:

    • 睡醒後兩顴紅潤;
    • 心跳加快,並且跳的有力。
    • 身體變的柔軟。
  3. 沒有出門的時候減少腦力活動,增加身體活動。這樣做第一讓頭腦適應氣血少供應一點的情況,第二,腦部是消耗氣血最多的地方,少活動一點可以大大減少開支。增加身體活動,讓氣血提前慢慢打開身體,提前灌注到平常滋養不到的部位。這時候會感覺到累,那麼沒有在野外的時候就能好好休息,讓氣血恢復回來。
  4. 具體怎麼做呢?

    • 不要刷有的沒的手機、電腦節目。
    • 稍微複習一下見到的植物就好,不要過度學習。
    • 處理情緒,不要讓情緒消耗能量。
    • 吃溫暖的東西,營養均衡。野外活動突然增加,要增加碳水的攝入,米飯多吃幾碗。
    • 出門前先到室外活動十五分鐘以上,適應外界的氣溫環境。
    • 出門後凝神放鬆,用最少的力氣站立、行走,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範圍裡,觀察自己的想法,不要天馬行空,專注在感受當下走路時身體哪個地方是僵硬的,放鬆他。做少量的拍照、筆記。雙手可以握固,也就是拇指放在無名指指根處,其餘四指自然包住拇指。可以搭鵲橋,也就是舌尖輕輕搭到上門齒牙齦後面的上顎,這樣可以接通任督二脈,產生的口水咽到肚子裡,這樣氣血不會外散。
    • 如果還有同學覺得乏力,及時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回來後到216房間拿一個艾灸盒艾灸身柱穴。

今天早上我覺得很涼快,一點都沒有熱的感覺。如果有同學覺得特別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調理好自己的身體,氣血通暢,陰陽調和之後就不會覺得很熱。

時光荏苒,2024年已經結束,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作為一名中醫骨傷科醫生,始終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認真履行醫療職責,致力於為患者解除痛苦、恢復健康。現將本年度的工作進行如下總結:

一、臨床工作情況

本年度,我總共診治患者約5000人次,其中部分為粘連性肩關節囊炎和接受臂叢神經麻醉下手法鬆解術的患者。與骨折術後患者相較,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的發病率較高,這類患者多表現為肩部活動受限、疼痛劇烈,對日常生活有較大影響。對此,我結合針灸、推拿手法和中藥內服等綜合治療方案,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在臂叢神經麻醉下手法鬆解術方面,我積極運用中醫手法與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針對臂叢神經病變和肩關節粘連進行積極干預,通過鬆解術幫助患者恢復功能,減輕疼痛。這一技術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評價,並且在我科室內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治療模式。

二、技術提升與業務學習

為了提升自身技術,我參加了多場學術會議和專業培訓,學習了肩關節和臂叢神經疾病的最新診療技術,尤其是在手法治療方面,進一步掌握了精細操作技巧。同時,我還加強了對中醫骨傷科新技術的研究,探索將高頻熱凝、超聲引導等現代醫學技術與中醫手法結合的治療方案,以期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安全的治療。

三、教學與科研

作為臨床帶教老師,我在實習帶教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尤其強調臂叢神經麻醉下手法鬆解術等技術的操作要點與注意事項,指導學生熟練掌握治療技巧。在科研方面,我仍積極參與課題研究,目前參與的PRP應用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進展順利,並取得了初步的結果。

四、存在問題與改進方向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門診高峰期患者較多,個別患者的診療時間有限,如何進一步提高診療效率、提升患者體驗仍是我需要改善的地方;其次,手法鬆解術對臂叢神經和肩關節的治療效果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總結,期望能夠對這一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科研與臨床實踐。

五、結語

總結2024年,雖有挑戰,但更多的是收穫與成長。未來,我將繼續努力,提升專業技術,拓展新療法,並且加強科研和學術交流,不斷提升診療水平,以更好的服務患者,為中醫骨傷科的發展貢獻力量。

 傷骨科明天就要從58病區徹底轉移到23病區,和骨科脊柱外科及關節外科共用一個病區。
 昨天開了一個科室會議,接下來值班會少一點,七個人五天輪兩次。脊柱外科出兩個人、關節外科出一個人,傷骨科出兩個人,五天一輪。接下來節假日的值班跟日班走,我還是週二當班。另一個改變是,接下來的春節科室應該不會清空,到時候要值班了。
這邊好的地方是有一個比較舒服的示教室。不好的地方是沒有一個相對私密的值班室,因為是三個科室共用的。另外,也沒有一個像樣的治療室,需要躺著治療的籃子沒辦法了。
 因為23病區有完整的護士在,他們只要三個人,現在只知道林福群會一起過去,其他人好像都嫌棄23病區手術病人不好伺候不願去。有些人會去ICU、有些人會去53病區,有些人留在59病區。具體是誰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