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備忘 下的文章

每天的散步,可以更有意義

最近,我又開始每天練習一種我稱為「自然換氣法」的行走方式。說來其實不複雜,就是走路時配合呼吸節奏,放鬆身體,專注當下。不需要特別的場地或裝備,也沒有複雜的動作,但練習一段時間後,我的身體變得更輕盈、心情更穩定,彷彿體內氣血流通得更順了。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結合「有氧運動」與「正念練習」的一種步行方式。透過深長的呼吸與慢行,不只活動了身體,也讓心靈慢慢靜下來。

自然換氣法怎麼做?

重點不在「走多快、流多少汗」,而是在於走得放鬆、呼吸順暢、內心專注。具體來說,有幾個小技巧:

1. 配合呼吸節奏

走路的速度要配合你的呼吸。吸氣時慢慢跨出幾步,呼氣時再跨出幾步,找到一個最自然的節奏。

2. 放鬆身體

走路時特別關注肩膀、背部、膝蓋和腳掌,讓每一個部位都盡可能地放鬆。你會發現,走得越放鬆,越省力。

3. 注意四個姿勢口訣(可選)

這四個簡單的身體調整,可以幫助氣血流動更順暢:

  • 虛領頂勁:頭頂微微上提,像被百會穴(頭頂正中)吊著一樣,讓脊椎自然拉直,身體像垂掛著的衣服般自然下垂。
  • 握固:雙手自然下垂,手指輕握,大拇指搭在無名指根部。
  • 搭鵲橋:舌尖輕抵上顎,有助於任督二脈的連通。
  • 氣沉丹田:想像呼吸之氣從外面進入身體,匯聚於腹部;呼氣時氣從丹田向外擴散,像光輻射出去。

我這樣走了幾圈,有什麼感覺?

我常常在小區裡繞行四圈,大約三公里,走四十分鐘。走完後整個人覺得很舒服:

  • 身體變得柔軟,各個關節活動起來都很順;
  • 有時會打很多呵欠、放屁,說明身體在放鬆排氣;
  • 有時肚子暖暖的,一種由內而外的舒暢。

這些變化都不是靠意志力刻意做出來的,而是放鬆後自然發生的。

為什麼這種走法特別有效?

走路的過程中,我發現氣在身體裡形成了幾個有趣的「循環」:

  1. 任督二脈循環:氣從脊椎下方上升至頭頂,再經過舌頭接通任脈,從前身回到腹部,形成一個內部小週天。
  2. 內外循環:氣從丹田向四肢與皮膚擴散,身體像呼吸一樣,與外界交換能量。
  3. 經絡循環:走上三、四十分鐘,氣已流經全身的十二經絡,幫助經脈暢通。
  4. 呼吸的陰陽動態:吸是收、呼是放;呼吸本身就是自然的陰陽節奏。
  5. 意念的陰陽平衡:有時專注、有時放空;讓意念自然收放,也是一種平衡。

醫學角度怎麼看這種練習?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慢走+深呼吸+專注當下的練習,具有以下幾個潛在益處:

  • 刺激副交感神經:深而慢的呼吸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降低心跳、血壓,促進放鬆與消化,是對抗慢性壓力的天然方式。
  • 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步行本身是溫和的有氧運動,有助於身體調節晝夜節律、穩定情緒與荷爾蒙分泌。
  • 身體掃描式正念: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位的感受時,實際上進行的是一種「動中冥想」,能減輕焦慮與情緒過度波動。
  • 活化腦部神經網路:持續專注呼吸與步伐節奏,可促進前額葉皮質活動,提升覺察力與自我調節能力。

因此,這不只是「走走路」,而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身心調節方式,非常適合現代生活壓力大、常常感到疲憊與情緒低落的人。

這是門檻最低的身心練習

我以前也練過不少功法,有些太難持續,有些太花力氣。但「自然換氣法」我卻能持之以恆,因為它實在太簡單:

  • 不求完美,只求放鬆;
  • 身心疲憊的時候,只專注放鬆就好;
  • 狀態好的時候,再加入呼吸節奏與意念觀照。

走在路上,旁人可能邊看手機邊走,或三五成群聊天,而我傻傻地一個人專心走路。但這正是我內心最安靜、最自在的時刻。

最後,送你一句話: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如果你也在尋找一種身心都能放鬆、可以持續進行的練習方式,不妨試試這樣的自然換氣法。也許,你會重新找回那種「走得踏實、活得自在」的感覺。
要哪個版本?我幫你生成。

最近又開始每天練習自然換氣法,一種配合呼吸、意念、步法的運動。不過我意念沒怎麼關注,主要是關注呼吸和步伐、身體有無放鬆。這算是有氧運動正念練習相結合的活動方法。慢慢走,深細長的呼吸是有氧運動;走的過程中關照自己心中的念頭,注意感受、體會身體的活動,每一步出去是否放鬆,步數有沒有配合了呼吸的節奏,這是正念練習。

同時做到虛領頂勁:百會穴往上輕輕頂著固定住,身體像是掛在百會穴上的衣服,自然下垂,完全放鬆。握固:大拇指輕輕搭在無名指指根處,其餘四指抱著大拇指。搭鵲橋:舌抵上顎。氣沉丹田:關照以丹田為中心,吸氣時想象氣從四面八方進入身體,匯聚到丹田;呼氣時氣從丹田往四面八方,透過皮膚向外輻射。

我一般圍繞小區走四圈,大約三公里,慢慢走約四十分鐘,雙手因為包著,手心很熱。走路的時候關注全身每一個地方,放鬆他,這樣就可以用最小的力氣走路了。走完後會感覺全身變的柔軟,有時候走的狀態好,走完後活動各個關節,會感覺一點阻力都沒有。有時候會猛打呵欠,有時候會感覺肚子暖暖的,放屁增加。

今天走的時候,發現我這些關照點加起來,就是一個個五行圖,氣的升降出入構成一個個迴圈:

  1. 任督二脈迴圈:關注百會穴,氣從長強上到百會,搭鵲橋,接任督二脈,從齦交順著任脈下到丹田。但是這裡缺了一個提肛的動作,在下面接通任督二脈。
  2. 手腳、頭頂、皮膚,都是身體的最外一層,丹田是身體的最深點,由內而外,由外而內,這是第二個全身、立體的氣血迴圈。
  3. 走了三十到四十分鐘,十二經脈走了一圈多些,這是第三個迴圈。
  4. 一呼一吸,構成陰陽的動態平衡。
  5. 意念的一收一放構成一對陰陽平衡。

走在路上,發現旁邊的同行者不是拿著手機邊走邊看,就是有幾個人慢慢走在聊天,唯有我專心的走路,看起來傻傻的。但是之所以這麼多運動、功法獨獨這一個能持續做下來,是因為沒有門檻:走路的時候一點都不辛苦,完了還很舒服。另外,專注的程度,和意念的配合程度也不追求完美,狀態好一些就加上意念的收放。人比較累的時候就關照放鬆身體和精神。

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
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今天來文成第二天,學生出門第一天,聽說好幾個同學「中暑」了。不過我猜,老師說的中暑不是中醫學定義上的中暑。暑邪和熱邪、溫邪、火邪類似,五行屬火,會引起人的氣血運行加快,外散,只是程度更重。

中暑是現在所說的熱射病,是感受了特別嚴重的熱邪。這裡要糾正大家一個習慣的概念,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家裡要備點藿香正氣水防止中暑,但是藿香正氣水是去濕邪的,並不能去暑邪,因為夏天雨水多,濕氣重,濕氣蒙住身體,體內的熱就散發不出來,這時候如果在溫度高一點但不是特別高的環境下,就會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用藿香正氣去掉濕邪,體內的熱順利散發出來,就好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夏天從熱的環境突然進入空調房間,身體外層一下就冷下來,原來體內的熱不能散發出來,屬於外層寒邪,裡層還有熱,又是夏天,不適合用散寒力量特別大的中藥,就用藿香正氣散一下外寒,就好了。

這兩種情況夏天比較容易發生,所以夏天要經常備一點藿香正氣,但這兩種情況都不是中暑,真正的中暑就是單純的熱邪,而且是特別厲害的熱邪。人在這個環境裡,開始是心跳呼吸加速,出大汗,然後就感覺虛脫,甚至昏迷,這是真正的中暑,不能用藿香正氣。

(以上中醫紀元鄒時禎老師觀點)

學生突然到野外活動,發生的頭暈、乏力症狀,有以上熱邪無法散發出去的情況,更有身體陰陽低水平平衡的基礎:

  1. 同學們大多數都是在溫度適宜或者空調房裡度過。
  2. 大多數的同學都有長時間的腦力勞動,身體缺少活動。
  3. 喜歡吃冰涼的東西,特別是脫離父母的管教之後。

這三點基礎共同造成身體的氣血集中到身體最常用的部位,也就是腦部。身體其他地方的氣血供應只夠維持日常身體活動。當一下子到溫暖的環境並且身體活動開來之後,氣血就均勻分佈到身體各處去,腦部的氣血就顯著的減少,就會引起頭暈、頭昏的症狀。

針對引文中說的第一種情況,濕氣蒙住身體,我已經配好了利濕茶,鮑曦老師準備了金荷飲;針對第二種情況,喝點有酒精的藿香正氣水就可以。針對上述體質的問題,我也配了生脈飲,補充心肺的氣血。但是這樣補的力道畢竟不大,喝一兩次只能說聊勝於無,最好還要配合行為習慣的調整:

  1. 晚上十一點前睡覺,讓陽氣晚上早點回到身體裡安養生長。
  2. 中午十二點左右多睡一會兒。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是午時,陽氣最旺的時刻,這時候靜養身體陽氣會與天地的陽氣共振,可以得到長養。表現是:

    • 睡醒後兩顴紅潤;
    • 心跳加快,並且跳的有力。
    • 身體變的柔軟。
  3. 沒有出門的時候減少腦力活動,增加身體活動。這樣做第一讓頭腦適應氣血少供應一點的情況,第二,腦部是消耗氣血最多的地方,少活動一點可以大大減少開支。增加身體活動,讓氣血提前慢慢打開身體,提前灌注到平常滋養不到的部位。這時候會感覺到累,那麼沒有在野外的時候就能好好休息,讓氣血恢復回來。
  4. 具體怎麼做呢?

    • 不要刷有的沒的手機、電腦節目。
    • 稍微複習一下見到的植物就好,不要過度學習。
    • 處理情緒,不要讓情緒消耗能量。
    • 吃溫暖的東西,營養均衡。野外活動突然增加,要增加碳水的攝入,米飯多吃幾碗。
    • 出門前先到室外活動十五分鐘以上,適應外界的氣溫環境。
    • 出門後凝神放鬆,用最少的力氣站立、行走,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範圍裡,觀察自己的想法,不要天馬行空,專注在感受當下走路時身體哪個地方是僵硬的,放鬆他。做少量的拍照、筆記。雙手可以握固,也就是拇指放在無名指指根處,其餘四指自然包住拇指。可以搭鵲橋,也就是舌尖輕輕搭到上門齒牙齦後面的上顎,這樣可以接通任督二脈,產生的口水咽到肚子裡,這樣氣血不會外散。
    • 如果還有同學覺得乏力,及時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回來後到216房間拿一個艾灸盒艾灸身柱穴。

今天早上我覺得很涼快,一點都沒有熱的感覺。如果有同學覺得特別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調理好自己的身體,氣血通暢,陰陽調和之後就不會覺得很熱。

IMG_8551.jpeg
▲ 這是仙鶴草

77244507116__7547BE2D-06FC-4E3F-A317-DB91A267967C.jpeg
▲ 特點是葉子一大一小。

77244508851__60552D90-F095-4AB6-9D2E-F7B2A13534AD.jpeg
▲ 鴨兒芹
Mitsuba 鴨兒芹.jpg
▲ 這是維基百科上鴨兒芹屬的圖片。

77244508851__60552D90-F095-4AB6-9D2E-F7B2A13534AD.jpeg
77244538023__868BD396-6B00-4420-ACF6-9BE8C262138A.jpeg
▲ 紫花前胡
960px-Angelica_decursiva_4 紫花前胡.jpeg
▲ 維基百科上紫花前胡的照片,難怪看圖鑑到野外一臉懵逼,野外認藥得從出生到長大、結果都認識。

常生長在山坡林緣、溪溝邊及雜木林灌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77244513593__E4C09E19-70E1-4B5D-A728-482744BC9473.jpeg
▲ 魚眼菊
Dichrocephala_integrifolia-1魚眼草.JPG
▲ 維基百科上魚眼草

魚眼草(學名:Dichrocephala integrifolia),又名茯苓菜,是菊科魚眼草屬的植物。其種加詞「integrifolia」意為「全緣葉的」。廣泛分布於亞洲、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長於海拔200米至2,000米的地區,適應性較強,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77244520277__33E7D8C6-F196-426E-8825-57A3F26D6D93.jpeg
▲ 獼猴桃,如果沒見到果實是認不出來的。

77244525805__FB5B1681-2221-48F8-816D-B4ECA56A28FC.jpeg
▲ 細柱五加
細柱五加1.webp
細柱五加2.jpeg
細柱五加3.webp
細柱五加4.webp
細柱五加5.webp
▲ 百度百科的五張細柱五加照片,我看的出來的特徵是五片葉子。

77244531432__935F6B3D-630F-4C6B-A54E-D7300C74AB5C.jpeg
77244532788__85B74E4F-2160-482B-AD34-55F83E84958A.jpeg
▲ 四瓣白花的魚腥草

77244535221__36140118-8771-4C47-8C04-F83881103244.jpeg
▲ 舌含。

77244544174__D2B95B6E-0C2E-4349-92BC-B42BBD58856F.jpeg
▲ 伸筋草,這個一眼可以認出來,主要是他的型態比較統一。

77244557994__C1B16531-15DF-463F-B01C-BC23BB8E9F52.jpeg
▲ 山雞椒,細長的葉子有香味,林教授說是中藥的蓽橙茄,但是AI說不是,求證教授,說山雞椒是樟科,AI完全是胡說。後來問了Gemini:

是的,在現代中藥應用中,山雞椒 (學名:Litsea cubeba) 的乾燥成熟果實通常被作為中藥材的蓽澄茄使用。歷史上,蓽澄茄最初是指胡椒科植物 荜澄茄 (Piper cubeba) 的果實,這種植物主要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等地。然而,由於中藥品種的變遷以及資源的替代,後來逐漸演變成以國產的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來取代,並沿用「蓽澄茄」這個藥名。因此,如果你在市面上看到中藥材「蓽澄茄」,它通常指的是山雞椒的果實。它的主要功效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看起來原來不是蓽橙茄,現在是了。


「蓽澄茄」(bì chéng qié)雖然名字中也有「椒」類感覺,但它和「山雞椒」是不同的植物。

✅ 「蓽澄茄」是什麼?

  • 中藥名:蓽澄茄
  • 別名:蓽澄、畢茄、比邱椒
  • 拉丁學名:Capsicum pubescens
  • 科屬:茄科(Solanaceae)、辣椒屬(Capsicum)
  • 原產:南美洲,是一種辣椒類植物
  • 中藥用途:溫中散寒、健胃消食,有點類似乾薑、吳茱萸的功效。

✅ 「山雞椒」是什麼?

  • 俗名:「山雞椒」
  • 通常指:花椒屬植物(如 Zanthoxylum bungeanum
  • 科屬:芸香科(Rutaceae)
  • 特徵:氣味芳香,味麻,是中餐常用調料與中藥材。
  • 中藥名:花椒

📌 蓽澄茄 ≠ 山雞椒

名稱科屬是否辣口感特徵中藥功效
蓽澄茄茄科(辣椒類)很辣辛辣刺喉溫中散寒
山雞椒(花椒)芸香科不辣(但麻)麻香麻感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結論:

蓽澄茄 ≠ 山雞椒。
雖然兩者都有「辛溫」的特性,也都可能用於治療寒凝引起的腹痛、嘔吐、消化不良,但它們屬於不同科屬的植物,也不應混淆使用。

如果你在某些地方看到「山雞椒」被誤稱為「蓽澄茄」,那多半是混用俗名。若有植物實物或更具體背景,我可以幫你更精確鑑別。


77244562620__91E5D175-3AA5-484E-A7E1-DE9A0F95A8C9.jpeg
▲ 厚朴,大片葉子

77244566814__5098FD9F-CA75-42F4-86D8-2562AA93B696.jpeg
▲ 黃精

77244569100__A26C87AA-9748-4FB5-ABFA-6ACCB7D86E4C.jpeg
▲ 日本薯蕷

77244573904__369548C3-600B-4F22-A13E-CD672CB01301.jpeg
▲ 羊乳

「羊乳」在中藥中是一味有名的藥材,屬於大戟科植物的乳汁或全草,具有一定的毒性與強烈的瀉下作用。

✅ 中藥名:羊乳

項目說明
📖 拼音yáng rǔ
🔍 出處《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
🌿 藥材來源通常指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 的乳汁或全草,例如:
Euphorbia pilulifera(地膽草)
Euphorbia humifusa(地錦草)
Euphorbia hirta
🌱 使用部位多為帶乳汁的全草或乾燥乳汁
💊 功效通經、逐水、通乳、祛瘀。部分文獻記載有逐癥瘕積聚、催乳之用
⚠️ 毒性有一定毒性,慎用。用量要嚴格控制,不可自行亂用。孕婦忌服。
📚 歸經歸肝、胃經。具有攻逐與通乳雙重作用。

🧐 注意混淆:

「羊乳」不是指山羊的乳汁
但在某些民間用法中,「羊乳」可能會被誤解為「羊奶」。
中醫典籍中提到「羊乳」作為藥用時,基本指的是大戟科植物的乳汁或含乳汁草本

📌 同類別混淆詞整理:

名稱所指內容備註
羊乳大戟科植物的乳汁或全草中藥用,有毒性
羊奶山羊的奶營養補品,不是中藥
白羊乳有時指白色乳汁的大戟類植物羊乳的一種別稱
地膽草常被用作羊乳名稱地域性強

如果你看到某些方劑中有「羊乳」,請確認其上下文是指中藥植物,還是乳製品(羊奶),兩者功效與用途完全不同。如需辨識具體是哪一種植物,也可以提供方劑名或來源。

IMG_8569.jpeg
IMG_8570.jpeg
▲ 掌葉覆盆子

77244629821__0DE2100D-73CE-46C7-8D99-448E9871E4D9.jpeg
▲ 秀麗野海棠

77244647056__3D915299-53BB-4C5A-8569-2FCD511D45BC.jpeg
▲ 大青葉

77244657905__C03E6D5F-A129-4828-BEE3-17BDFAFD2A68.jpeg
77244659381__FB4AE1B7-1DD8-4CF5-B181-FBCC7A3F36D7.jpeg
▲ 烏藥,背面是白色的。

77244671457__A736C82A-A63A-47A0-A6A2-A4640064C301.jpeg
▲ 仙鶴草

77244683259__3D5D20C3-A9FD-4566-B858-E37F5C596D7A.jpeg
▲ 斑葉蘭,清熱解毒。

77244758911__C0612D0E-EBF7-46F0-A654-7B14E2BE0E1B.jpeg
▲ 田雞黃

77244764762__A9A7E1D3-01B2-4BEA-BBD1-64DFC52414CC.jpeg
▲ 百合

77244791505__DEA3886A-D143-4A01-B826-5254028718C7.jpeg
▲ 石見穿

77244794739__BCCEEC5D-ADF8-46CE-9DC3-AFB63D2791D0.jpeg
▲ 肺形草

77244807606__E95D40D6-640A-4EC3-96FC-78FA0CA541AC.jpeg
▲ 龍膽。

77245011298__E751D3E6-7DE3-490A-AEA6-18BFC2F854B2.jpeg
▲ 華中五味子

77245014941__AC2B2AA9-EF22-421E-A1FC-0330A669B044.jpeg
▲ 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