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表情
今天春元讓我幫她在華為的筆記本電腦裡做一個選擇,我了解了她的需求、預算後感覺有一堆的話堵在胸口,但是卻發現自己沒有什麼可以做的。關乎到個人隱私,我把今天的聊天記錄放在MacDown程式寫的md文檔裡,文件名:控制別人注意力的範圍是詐騙常用的手法,寄到郵箱裡。郵件的發件日期沒辦法改。
Insights: From my reading notes, book reviews, reflections, diary entries, and patient experiences. Optimization: Relating to my practical guides on computer optimization, home networking, and potentially even applying insights for improvement in other areas.
今天春元讓我幫她在華為的筆記本電腦裡做一個選擇,我了解了她的需求、預算後感覺有一堆的話堵在胸口,但是卻發現自己沒有什麼可以做的。關乎到個人隱私,我把今天的聊天記錄放在MacDown程式寫的md文檔裡,文件名:控制別人注意力的範圍是詐騙常用的手法,寄到郵箱裡。郵件的發件日期沒辦法改。
同學們,你們好!這兩天文成地區的戶外活動,聽說有幾位同學出現了頭暈、乏力的狀況,老師們初步判斷為「類中暑」症狀。這裡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從中醫角度看,這與我們常規理解的「中暑」或「熱射病」有何異同,以及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自我調適。
首先,根據中醫學的觀點,我們日常所說的夏天「中暑」,很多時候並非中醫學定義中那種最嚴重的「熱邪直中心包」的熱射病。對於這次出現的症狀,更傾向於以下兩種情況:
這兩種情況,雖然都表現為熱量散發不暢,但病機各有側重,並非單純的「熱極生風」或「暑邪熾盛」所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備點藿香正氣水會有幫助——它主要化濕解表,能散寒濕、化濕濁,幫助氣機通暢,熱隨濕去或隨表散,但對真正的「熱射病」則力有未逮。
除了外在環境因素,我們也需探討你們作為中藥學專業學生的普遍體質特點,這可能是這次症狀的內在基礎:
當你們突然從靜態腦力活動轉入野外動態環境時,身體需要迅速調動氣血充盈四肢百骸以應對活動強度。此時,若腦部氣血供應突然相對減少,便會引發暫時性的腦部氣血失衡,出現頭暈、頭昏、乏力等症狀。這實際上是身體在進行氣血重新分配(re-distribution) 過程中的一種「不適應反應」。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提供的中醫調養思路不僅限於應急處理,更著重於體質的整體改善。
這才是你們作為中藥學學生,未來能夠運用所學,結合生活實踐,來「治未病」和「扶正固本」的關鍵。
順應天時,涵養陽氣:
動靜有度,調和氣血:
具體實踐方法:
戶外活動時的「心法」:
及時補救措施:
同學們,今天早上我個人感覺非常涼爽,並沒有感到悶熱。如果你們在這樣的天氣裡依然覺得特別熱,這恰恰是身體發出的「求助信號」,是你們運用中醫知識,調理自身體質的絕佳時機。當你們的氣血通暢,陰陽調和之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自然會增強,也就不會再輕易感到異常的燥熱或不適了。
希望大家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從自身做起,成為真正的健康管理者。
▲ 香茶菜,又叫鐵稜角。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中成藥胃復春的主要成分。藥典用根,回快速氧化,從白色變棕色,放久會變綠色。得和發霉鑑別:發霉了一抹霉會掉,這個綠色手摸不會掉。
▲ 敗醬草科白醬草,野菜中的苦菜。莖生葉,有黃花敗醬、白花敗醬。
▲ 紫蘇,葉一面青一面紫。全青色有毒。兩個桃子一株紫蘇吃進去通便,促進胃腸蠕動。
▲ 忍冬科忍冬藤,中藥金銀花。
▲ 罌粟科博路回,黃色乳汁,背白色有絨毛,有毒。我院曾有吃兩株根中毒的案例。
中毒症狀:心電風暴,死的時候心跳很快。無解藥,只能對症下藥。
博落迴(學名:Macleaya cordata)是罌粟科博落迴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於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各省及日本中部。
高1至4米。花期6-8月,大型圓錐花序,無花瓣,果期7-10月。果實為蒴果,狹倒卵形。
博落迴全草帶根入藥,有大毒,只可外用,有麻醉作用,可治跌打損傷、惡瘡和蜂螫傷等。由於含有多種生物鹼,博落迴提取物還可用為農藥和抗菌消炎藥。
▲ 菊科佩蘭,莖上有斑點,有特殊氣味。菊科一般有舌狀花和冠狀花。
▲ 商陸,藥用根,有毒。中毒表現胃出血,解毒用阿膠,沒有用豬皮。
▲ 白花獼猴桃,葉背有絨毛。鮮根泡白酒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 馬鞭草科馬鞭草
▲ 野生艾葉
▲ 蒼耳
▲ 鴨跖草
▲ 馬棘,果實小綠豆,有毒。
▲ 垂序商陸,毒性比較大。
▲ 茜草,活血,藥用根,四張菱形葉,莖有倒勾。根黃色,當染料。
▲ 馬鞭草科木大青,氣味像絲瓜。清明節時吃嫩葉,曾有人與蝦皮一起吃一個月之後腎衰竭,會產生草酸鈣結晶。菠菜、馬齒莧草酸含量也高,不能和鈣片一起吃,會產生草酸鈣結晶。
▲ 葛,根是葛根。
▲ 中華胡枝子。
▲ 菊科千里光,有肝毒性,外用不生瘡。
▲ 鳳仙花,莖為透骨草,果實為急性子,利水藥。
▲ 刺葡萄。
▲ 漆樹,不能碰,會過敏,避而遠之。
▲ 五倍子,口腔潰瘍,敲碎貼潰瘍面。
▲ 車前草,車前子打碎治療幽門螺旋桿菌。
▲ 金瘡小草,弧狀脈。急性咽炎,一片葉子洗淨絞碎不要吞下去。
▲ 對生葉子,漂亮的花序,茜草科茜草,雞屎藤。藤曬乾降尿酸。
▲ 半夏,生長於水多的地方,三張葉好幾年,葉頂端有珠芽,葉柄處還有珠芽,塊莖能繁殖。兩年有花序果實,也能繁殖。
▲ 山雞椒
▲ 有果實的日本薯蕷。
▲ 隔山香
▲ 白花前胡。紫花前胡開花時葉柄變紫色。
▲ 掌葉覆盆子,昨日見過。
▲ 天南星。
▲ 單葉的土茯苓。
▲ 紫箕貫眾。
▲ 龍葵。
▲ 澤蘭。
今天來文成第二天,學生出門第一天,聽說好幾個同學「中暑」了。不過我猜,老師說的中暑不是中醫學定義上的中暑。暑邪和熱邪、溫邪、火邪類似,五行屬火,會引起人的氣血運行加快,外散,只是程度更重。
中暑是現在所說的熱射病,是感受了特別嚴重的熱邪。這裡要糾正大家一個習慣的概念,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家裡要備點藿香正氣水防止中暑,但是藿香正氣水是去濕邪的,並不能去暑邪,因為夏天雨水多,濕氣重,濕氣蒙住身體,體內的熱就散發不出來,這時候如果在溫度高一點但不是特別高的環境下,就會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用藿香正氣去掉濕邪,體內的熱順利散發出來,就好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夏天從熱的環境突然進入空調房間,身體外層一下就冷下來,原來體內的熱不能散發出來,屬於外層寒邪,裡層還有熱,又是夏天,不適合用散寒力量特別大的中藥,就用藿香正氣散一下外寒,就好了。
這兩種情況夏天比較容易發生,所以夏天要經常備一點藿香正氣,但這兩種情況都不是中暑,真正的中暑就是單純的熱邪,而且是特別厲害的熱邪。人在這個環境裡,開始是心跳呼吸加速,出大汗,然後就感覺虛脫,甚至昏迷,這是真正的中暑,不能用藿香正氣。
(以上中醫紀元鄒時禎老師觀點)
學生突然到野外活動,發生的頭暈、乏力症狀,有以上熱邪無法散發出去的情況,更有身體陰陽低水平平衡的基礎:
這三點基礎共同造成身體的氣血集中到身體最常用的部位,也就是腦部。身體其他地方的氣血供應只夠維持日常身體活動。當一下子到溫暖的環境並且身體活動開來之後,氣血就均勻分佈到身體各處去,腦部的氣血就顯著的減少,就會引起頭暈、頭昏的症狀。
針對引文中說的第一種情況,濕氣蒙住身體,我已經配好了利濕茶,鮑曦老師準備了金荷飲;針對第二種情況,喝點有酒精的藿香正氣水就可以。針對上述體質的問題,我也配了生脈飲,補充心肺的氣血。但是這樣補的力道畢竟不大,喝一兩次只能說聊勝於無,最好還要配合行為習慣的調整:
中午十二點左右多睡一會兒。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是午時,陽氣最旺的時刻,這時候靜養身體陽氣會與天地的陽氣共振,可以得到長養。表現是:
具體怎麼做呢?
今天早上我覺得很涼快,一點都沒有熱的感覺。如果有同學覺得特別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調理好自己的身體,氣血通暢,陰陽調和之後就不會覺得很熱。
▲ 這是仙鶴草
▲ 特點是葉子一大一小。
▲ 鴨兒芹
▲ 這是維基百科上鴨兒芹屬的圖片。
▲ 紫花前胡
▲ 維基百科上紫花前胡的照片,難怪看圖鑑到野外一臉懵逼,野外認藥得從出生到長大、結果都認識。
常生長在山坡林緣、溪溝邊及雜木林灌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 魚眼菊
▲ 維基百科上魚眼草
魚眼草(學名:Dichrocephala integrifolia),又名茯苓菜,是菊科魚眼草屬的植物。其種加詞「integrifolia」意為「全緣葉的」。廣泛分布於亞洲、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長於海拔200米至2,000米的地區,適應性較強,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 獼猴桃,如果沒見到果實是認不出來的。
▲ 細柱五加
▲ 百度百科的五張細柱五加照片,我看的出來的特徵是五片葉子。
▲ 四瓣白花的魚腥草
▲ 舌含。
▲ 伸筋草,這個一眼可以認出來,主要是他的型態比較統一。
▲ 山雞椒,細長的葉子有香味,林教授說是中藥的蓽橙茄,但是AI說不是,求證教授,說山雞椒是樟科,AI完全是胡說。後來問了Gemini:
是的,在現代中藥應用中,山雞椒 (學名:Litsea cubeba) 的乾燥成熟果實通常被作為中藥材的蓽澄茄使用。歷史上,蓽澄茄最初是指胡椒科植物 荜澄茄 (Piper cubeba) 的果實,這種植物主要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等地。然而,由於中藥品種的變遷以及資源的替代,後來逐漸演變成以國產的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果實來取代,並沿用「蓽澄茄」這個藥名。因此,如果你在市面上看到中藥材「蓽澄茄」,它通常指的是山雞椒的果實。它的主要功效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看起來原來不是蓽橙茄,現在是了。
「蓽澄茄」(bì chéng qié)雖然名字中也有「椒」類感覺,但它和「山雞椒」是不同的植物。
名稱 | 科屬 | 是否辣 | 口感特徵 | 中藥功效 |
---|---|---|---|---|
蓽澄茄 | 茄科(辣椒類) | 很辣 | 辛辣刺喉 | 溫中散寒 |
山雞椒(花椒) | 芸香科 | 不辣(但麻) | 麻香麻感 |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
蓽澄茄 ≠ 山雞椒。
雖然兩者都有「辛溫」的特性,也都可能用於治療寒凝引起的腹痛、嘔吐、消化不良,但它們屬於不同科屬的植物,也不應混淆使用。
如果你在某些地方看到「山雞椒」被誤稱為「蓽澄茄」,那多半是混用俗名。若有植物實物或更具體背景,我可以幫你更精確鑑別。
▲ 厚朴,大片葉子
▲ 黃精
▲ 日本薯蕷
▲ 羊乳
「羊乳」在中藥中是一味有名的藥材,屬於大戟科植物的乳汁或全草,具有一定的毒性與強烈的瀉下作用。
項目 | 說明 |
---|---|
📖 拼音 | yáng rǔ |
🔍 出處 | 《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 |
🌿 藥材來源 | 通常指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 的乳汁或全草,例如: — Euphorbia pilulifera(地膽草) — Euphorbia humifusa(地錦草) — Euphorbia hirta 等 |
🌱 使用部位 | 多為帶乳汁的全草或乾燥乳汁 |
💊 功效 | 通經、逐水、通乳、祛瘀。部分文獻記載有逐癥瘕積聚、催乳之用 |
⚠️ 毒性 | 有一定毒性,慎用。用量要嚴格控制,不可自行亂用。孕婦忌服。 |
📚 歸經 | 歸肝、胃經。具有攻逐與通乳雙重作用。 |
「羊乳」不是指山羊的乳汁。
但在某些民間用法中,「羊乳」可能會被誤解為「羊奶」。
中醫典籍中提到「羊乳」作為藥用時,基本指的是大戟科植物的乳汁或含乳汁草本。
名稱 | 所指內容 | 備註 |
---|---|---|
羊乳 | 大戟科植物的乳汁或全草 | 中藥用,有毒性 |
羊奶 | 山羊的奶 | 營養補品,不是中藥 |
白羊乳 | 有時指白色乳汁的大戟類植物 | 羊乳的一種別稱 |
地膽草 | 常被用作羊乳 | 名稱地域性強 |
如果你看到某些方劑中有「羊乳」,請確認其上下文是指中藥植物,還是乳製品(羊奶),兩者功效與用途完全不同。如需辨識具體是哪一種植物,也可以提供方劑名或來源。
▲ 掌葉覆盆子
▲ 秀麗野海棠
▲ 大青葉
▲ 烏藥,背面是白色的。
▲ 仙鶴草
▲ 斑葉蘭,清熱解毒。
▲ 田雞黃
▲ 百合
▲ 石見穿
▲ 肺形草
▲ 龍膽。
▲ 華中五味子
▲ 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