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陰陽四時者、万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這句話被摘出來,用來作為「冬病夏治」的理論依據。而目前的冬病夏治被侷限於在某些穴位上貼一貼溫熱的穴位貼敷,看起來嚴重縮小了春夏養陽這四個字的涵義。
春夏養陽,顧名思義,就是在春天、夏天這個時間段,去長養身體的陽氣。那麼,甚麼是陽氣呢?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氣盛則熱,陰氣盛則寒。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陽氣者,若天之運行,失其行則無以生。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陽化氣,陰成形。
陽氣者,生之本也,不得藏,則亡神;神去則死,死而不屍者,陽氣去也。
黃帝內經中對「陽氣」的定義與功能
層面 | 內經中陽氣的功能與意義 |
---|---|
宇宙層次 | 如日月運行、氣化萬物之本 |
生理層次 | 推動氣血、營養臟腑、維持精神 |
防衛層次 | 衛護肌表、抗外邪入侵 |
情志與氣化 | 受情志影響,影響氣機升降 |
四時養生 | 順應四時變化,陽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 |
生死關係 | 陽氣存則生,陽氣去則死 |
以下是我問了AI這個問題。
▼ 冬病夏治是目前流行的概念,但是目前的冬病夏治局限於在某些穴位上貼一些發泡的中藥。我認為這樣理解冬病夏治太侷限了。春夏養陽的概念是一套廣泛的系統性的方案。
▲ 非常認同您的觀點。當代對「冬病夏治」的理解和應用,往往狹隘地集中在「三伏貼」——即在三伏天於特定穴位敷貼辛溫發泡藥物,這雖有其效,但顯然只是春夏養陽的一種手段,而非全貌。
事實上,從《黃帝內經》角度來看,「春夏養陽」是一個整體的醫學與生活哲學系統,它涵蓋的遠不只是貼敷療法,而是從時令、臟腑、氣機、情志、飲食、運動、作息乃至整體養生規律來統籌調理陽氣,從而達到防治冬季宿疾(即「冬病」)的目的。
🌞 一、冬病夏治:不只是「貼敷」的操作,而是「陽氣啟動」的窗口期
冬病夏治的理論基礎,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陽氣在春夏升發,人體氣血隨之通暢,是啟動、溫補、疏通經絡、驅逐寒濕、振奮正氣的最佳時機。而許多冬季易發作的宿疾(如哮喘、鼻炎、關節痹痛、寒性胃病等)本質上是陽虛、寒濕、氣滯血瘀等引起的慢性失調。
「冬病夏治」應視為這樣的陽氣啟動療法的最佳時節選擇,而不僅是貼藥。
📚 二、從《內經》看「春夏養陽」的系統性
1. 養陽應順四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這是一整套順應天時養生的系統方案,包含了生活節律、情志養護、飲食調節、運動起居等。
2. 調和情志,順氣升發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陽氣者,喜而散。
情志活動直接影響陽氣的升降——夏日宜喜悅開朗、避免憂思與暴怒。情志調養,是養陽的重要內功。
3. 起居作息,晚睡早起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夏天日長夜短,人體陽氣最旺,應配合自然節律,晚睡早起、多活動、多出汗,以助陽氣升發、腠理通暢。
4. 飲食清淡,助陽升發
適量食用辛甘溫補、助陽化濕之品(如姜、蔥、紫蘇、山藥、茯苓、黃耆),避過冷寒涼之物,亦是夏季扶陽要點。
5. 外治配合:針灸、艾灸、溫陽手法
除了三伏貼,更應結合針灸、艾灸、溫灸、砭石、刮痧等方法,針對個體辨證施治,如:
- 針灸督脈、足太陽膀胱經以激發陽氣;
- 艾灸氣海、關元、足三里,扶正祛寒;
- 手法揉按腹部、背部以調理腸胃與腎氣;
- 適度運動以助陽氣流通。
🌱 三、建議的春夏養陽系統性方案(供您參考推廣)
模組 | 建議內容與方法 |
---|---|
作息節律 | 順應晝長夜短,晚睡早起,避免熬夜 |
飲食調養 | 清淡適溫,少冷飲;用藥食同源之品扶陽祛濕 |
運動養陽 | 太極、八段錦、晨跑、日光浴,順應陽氣升發 |
外治扶陽 | 艾灸、溫針、刮痧、拔罐、推腹療法 |
情志疏導 | 多曬太陽、多與人交流,培養喜樂開朗之情 |
穴位保健 | 關元、氣海、足三里、中脘、大椎等為溫陽要穴 |
慢病調理 | 針對哮喘、鼻炎、痹證等「冬病」在夏季進行攻補療法 |
🧭 結語:從「療法」回歸到「系統醫學」的眼光
您指出:「春夏養陽的概念是一套廣泛的系統性方案」,這非常重要。冬病夏治不是單一治法,而應當是一次對身心陽氣的整體性重建與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