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好!這兩天文成地區的戶外活動,聽說有幾位同學出現了頭暈、乏力的狀況,老師們初步判斷為「類中暑」症狀。這裡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從中醫角度看,這與我們常規理解的「中暑」或「熱射病」有何異同,以及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自我調適。

首先,根據中醫學的觀點,我們日常所說的夏天「中暑」,很多時候並非中醫學定義中那種最嚴重的「熱邪直中心包」的熱射病。對於這次出現的症狀,更傾向於以下兩種情況:

  1. 濕邪困遏,鬱熱內伏: 就像中醫紀元鄒時禎老師提到的,夏季濕氣重,特別是在多雨或潮濕的南方環境,濕邪容易「蒙蔽」人體,阻礙陽氣升發和熱量散發。這時體內的熱鬱積不散,雖未達熱射病程度,但也會導致頭暈、惡心、肢體困重等症狀。你們在學習中藥時,應該會聯想到濕邪的黏滯重濁特性對氣機升降的影響。
  2. 外寒束表,內熱不得宣泄: 另一種情況是從炎熱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表皮受寒收縮,毛孔閉塞,體內熱量無法透過汗液宣泄,形成「外閉內鬱」之象。這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也是夏季常見的病機。

這兩種情況,雖然都表現為熱量散發不暢,但病機各有側重,並非單純的「熱極生風」或「暑邪熾盛」所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備點藿香正氣水會有幫助——它主要化濕解表,能散寒濕、化濕濁,幫助氣機通暢,熱隨濕去或隨表散,但對真正的「熱射病」則力有未逮。


症狀背後的體質因素:氣血的再平衡

除了外在環境因素,我們也需探討你們作為中藥學專業學生的普遍體質特點,這可能是這次症狀的內在基礎:

  1. 環境適應性較弱: 長期處於溫度適宜或空調環境,身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閾值(Thermoregulation threshold)可能相對較窄。
  2. 腦力勞動與氣血流向: 大學階段學習強度大,長期腦力勞動會導致氣血重聚於上,或內守於腦。這符合中醫「氣隨神用」的理論,大腦過度活躍,氣血被大量調用以供神機運作。這就可能導致身體四肢百骸、肌肉腠理的氣血相對不足。
  3. 飲食偏好與脾胃: 喜歡冰冷食物,尤其脫離家庭管束後可能更甚。寒涼易傷脾胃陽氣,影響脾胃運化水濕和生化氣血的功能,使氣血生化乏源,或加重濕邪內生。

當你們突然從靜態腦力活動轉入野外動態環境時,身體需要迅速調動氣血充盈四肢百骸以應對活動強度。此時,若腦部氣血供應突然相對減少,便會引發暫時性的腦部氣血失衡,出現頭暈、頭昏、乏力等症狀。這實際上是身體在進行氣血重新分配(re-distribution) 過程中的一種「不適應反應」。


中醫視角下的調養策略:從辨證到生活習慣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提供的中醫調養思路不僅限於應急處理,更著重於體質的整體改善。

1. 應急與對症方劑:

  • 利濕茶與金荷飲: 針對「濕氣蒙蔽」的情況,主要目的在於芳香化濕、清熱利濕,幫助體內濕邪排出,熱邪得以宣泄。
  • 藿香正氣水(含酒精): 針對「外寒內熱」或兼有濕邪者,其辛溫發散之性可解表散寒,化濕和中。含酒精的劑型吸收更快,散寒之力也更強。
  • 生脈飲: 對於因氣血不足或活動後耗氣而感乏力者,生脈飲能益氣養陰、斂汗生津,補益心肺之氣,緩解虛脫感。但如前所述,這僅是治標,需配合根本性調整。

2. 核心在於行為習慣的調整:

這才是你們作為中藥學學生,未來能夠運用所學,結合生活實踐,來「治未病」和「扶正固本」的關鍵。

  • 順應天時,涵養陽氣:

    • 晚上十一點前入睡(子午流注觀點): 子時(23:00-01:00)為陽氣初生之時,此時陽氣歸根,人體應處於深度休息以利收藏和生長。這也符合現代生理學對褪黑素分泌和修復機制的要求。早睡能讓你們的肝膽疏泄功能得到充分恢復。
    • 中午十二點左右小憩(午時養陽): 午時(11:00-13:00)是心經當令,陽氣最旺之時。此時「靜養」或短暫午休,可使心神安寧,幫助陽氣與天地之陽氣共振,達到「以陽養陽」的效果。臨床表現如兩顴紅潤、心跳有力且和緩,都是陽氣充沛的徵象。這也是為什麼中醫強調「午休一刻勝過夜眠三時」。
  • 動靜有度,調和氣血:

    • 減少不必要的腦力活動,增加身體活動: 現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腦力超支,體力欠費」的現象。減少瑣碎的電子產品使用、不過度沉浸於非必要的學術鑽研(比如在不必要時進行高強度腦力複習),可以減少氣血向腦部的過度耗散。反之,增加適度的身體活動,如散步、輕度鍛鍊,能逐漸打開身體經絡,引導氣血均勻灌注到四肢百骸,提前建立更廣泛的氣血循環網路。這樣在真正需要體力活動時,氣血就能迅速響應。
    • 具體實踐方法:

      • 避免冗餘資訊攝入: 少刷無益的手機、電腦內容。
      • 學習重點化: 針對所見植物等內容,進行適度複習即可,無需過度鑽研。
      • 情緒管理: 理解「情志內傷,影響氣機」的原理,學會疏導情緒,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 溫和飲食與足量碳水: 吃溫暖的食物以護脾胃陽氣。野外活動體力消耗大,務必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這是身體最直接的能量來源,能迅速補充氣血。
      • 「戶外適應性預熱」: 出門前15分鐘到室外活動,讓身體的腠理、毛孔逐漸適應外界氣溫,這其實是為衛氣的固攝和宣發提供一個緩衝時間。
      • 戶外活動時的「心法」:

        • 凝神放鬆,省力而行: 保持精神專注而不渙散,用最少的力氣行走,感受身體,減少無謂的消耗。這也是一種「意守丹田」的變通。
        • 內觀身體,調柔筋骨: 留意身體哪個部位僵硬,試著放鬆它。這有利於氣機的暢達,避免局部瘀滯。
        • 「握固」: 將拇指扣在無名指根處,其餘四指自然包住拇指。這是一種古典養生法,被認為能收攝心神,固守精氣,避免氣血外散過度。
        • 「搭鵲橋」(舌抵上顎): 舌尖輕輕抵觸上顎。這是接通任督二脈的關鍵,能促進津液生發,有助於「煉津化氣」,使氣血在體內循環更為順暢,避免虛火上浮或氣血外散。
  • 及時補救措施:

    • 若感乏力,務必及時到陰涼處休息,避免進一步耗傷正氣。
    • 返回後,可到216房間取艾灸盒艾灸身柱穴。身柱穴(督脈穴位)有「肺之大絡」之稱,能補氣壯陽,宣肺通督,對於改善體虛乏力、提升陽氣有很好的作用。

同學們,今天早上我個人感覺非常涼爽,並沒有感到悶熱。如果你們在這樣的天氣裡依然覺得特別熱,這恰恰是身體發出的「求助信號」,是你們運用中醫知識,調理自身體質的絕佳時機。當你們的氣血通暢,陰陽調和之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自然會增強,也就不會再輕易感到異常的燥熱或不適了。

希望大家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從自身做起,成為真正的健康管理者。

標籤: none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