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無論是開始一段新的旅程,學習一項全新的技能,或是著手進行某種改變,我們都應該試著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放下對「卓越」的過度追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開始,更輕鬆地學習,更自在地進步,也才能實現真正持久的改變。

以輕鬆的態度去做任何事,讓快樂成為行動的獎賞,這才是能夠持續前行的動力。長久地堅持做一件事,不僅僅是學習知識,也是在打磨技能、塑造健康的身體、培養一顆高尚而有趣的靈魂。相比一次性的完美表現,這樣的持續精進才更有效。

這個領悟,來自前天晚上的一段陪伴孩子寫作業的經歷。

瑞虛在努力完成拼音練習時,當他出現錯誤,尤其是反覆讀錯或顯得迷糊的時候,媽媽常常會忍不住呵斥他。這樣的呵斥夾雜著否定與威脅,對幼小的心靈來說,是一種驚嚇(這不是誇張的說法——我坐在一旁,也能感覺到心中一陣震動)。長此以往,孩子會把這種恐懼、不自信的情緒帶入學習,進而變得疲憊、應付了事。而當這種恐懼隨著成長演變為反抗時,就成了叛逆。這時,即使你說的再有道理,他也會本能地抗拒,總想反著來。

如果明白了這個因果鏈條,我們還會繼續呵斥、怒吼,甚至動手處罰孩子嗎?

赤子之心」代表的是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持續探索的勇氣。孩子對不會的東西,會反覆嘗試、不怕犯錯,只為越做越好——試問,現在還有多少大人保有這種精神?每項技能的學習,每一次的進步,都會經歷瓶頸與枯燥,那正是能力邁上新台階的關鍵時刻。而我們作為父母與老師,更應該在此時給予理解與鼓勵,而非苛責與訓斥。

許多對我們來說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卻是全新的挑戰。比如拼音和漢字,我們已經使用了三十多年,但他們才剛學不到三週。我們若苛求他們一次讀得完美,很可能只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再多花時間與耐心。

但我真的欣賞瑞虛——在他感到困難與迷糊時,並沒有放棄,反而努力去記憶與糾正,想要做到最好。這種態度已經非常可貴了。說實話,這樣的品質,我自己都未必能時時保有。

壟斷敘事國家.png

人是喜歡聽故事的,當人相信一種敘事,就會認定這種「敘事」為「事實」,偏偏這個世界上有一些邪教壟斷了敘事,而導致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和習慣,沒有邏輯思維的人把「壟斷的敘事」當成「事實」來信奉。這些人和相信另一套「敘事」的人產生了認知偏差

殘中世界腦殘粉們也會認為「另一套敘事」不過也就是一種敘事,不是100%事實。當然,敘事都有偏差。問題是,「另一套敘事」可以討論、可以質疑、可以修正。而「壟斷的敘事」只能堅信

Human beings are inherently drawn to stories. When people believe in a particular narrative, they begin to treat that narrative as reality. The problem arises when certain ideological groups or regimes monopolize the narrative, preventing people from developing the habit of independent and logical thinking. As a result, many come to blindly accept these dominant narratives as unquestionable facts.

However, there exists another kind of narrative—one that, while also imperfect, is open to debate, criticism, and revision.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lies not in which story is absolutely true (no narrative is free from bias), but rather in whether or not the story allows for questioning.

Those who are deeply indoctrinated by monopolized narratives often respond by saying, “Well, your side is just another narrative too.” But they miss the crucial point: an open narrative is not imposed; it invites scrutiny. A monopolized narrative, on the other hand, demands obedience and suppresses doubt.

This divergence creates a cognitive gap between people who can think critically and those who have been conditioned to follow without question.

減重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多方面進行調整。以下是一些關鍵的生活方式調整建議,希望能幫助您達成目標:

飲食調整

飲食是減重最重要的一環,常說「七分靠吃,三分靠練」。

  • 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健康脂肪、複合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

    • 蛋白質: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取,例如雞胸肉、魚肉、豆腐、雞蛋、豆類等。蛋白質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於肌肉生長和維持。
    • 健康脂肪:選擇酪梨、堅果、橄欖油、深海魚等,這些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 複合碳水化合物:選擇全穀類(糙米、燕麥、藜麥)、地瓜、玉米等,它們能提供更持久的能量並富含纖維。
    • 蔬菜與水果:大量攝取各種顏色的蔬菜和適量的水果,它們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增加飽足感並促進腸道健康。
  • 控制熱量攝取:了解您的基礎代謝率 (BMR) 和每日總熱量消耗 (TDEE),並創造適度的熱量赤字(通常建議每日減少 300-500 大卡),但不要過度節食。
  • 減少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這些食物通常熱量高、營養價值低,且容易導致血糖波動和脂肪堆積。
  • 多喝水:水是新陳代謝的關鍵,有助於排毒和增加飽足感。建議每天至少飲用 2000 毫升的水。
  • 少食多餐:將一日三餐改為少量多餐,有助於穩定血糖,減少飢餓感,避免暴飲暴食。
  • 細嚼慢嚥:讓大腦有足夠時間接收飽足信號,避免過量飲食。

運動調整

運動能幫助燃燒熱量,增加肌肉量,提升新陳代謝。

  • 有氧運動:每周進行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跳舞等。這些運動能有效燃燒脂肪。
  • 肌力訓練:每周進行 2-3 次的肌力訓練,例如舉重、俯臥撐、深蹲、引體向上等。肌肉量越高,基礎代謝率就越高,即使在休息時也能燃燒更多熱量。
  • 組合運動:將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結合起來,可以獲得更好的減重效果。
  • 循序漸進:剛開始時不要過於追求強度,避免受傷,並培養運動習慣。

生活習慣調整

除了飲食和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減重至關重要。

  • 充足睡眠:每晚確保 7-9 小時的高品質睡眠。睡眠不足會影響荷爾蒙,增加飢餓感和食慾,並降低新陳代謝效率。
  • 管理壓力:長期壓力會導致皮質醇分泌增加,這會促使身體儲存脂肪,尤其是在腹部。可以透過冥想、瑜伽、深呼吸、聽音樂或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來減輕壓力。
  • 規律作息:盡量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這有助於身體的生物鐘穩定,有利於新陳代謝。
  • 監測進度:定期記錄體重、飲食和運動情況,這能幫助您了解自己的進度,並及時調整計劃。但避免過於頻繁地量體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 尋求支持:與家人、朋友分享您的減重目標,或者加入減重社群,相互鼓勵和支持。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專業營養師或健身教練的幫助。

其他建議

  • 耐心和堅持:減重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不要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放棄。
  • 聆聽身體的聲音:了解自己的身體對不同食物和運動的反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 享受過程:讓減重成為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而不是一種負擔。

希望這些建議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出。

之前買了很多書,總是期待自己看完這本書後就有了書中寫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又不能真的看完,最後就出現了只買書不看書的窘境。經常和同學自嘲,只買不看,買了傳給下一代。觀察了一下自己的日常,並沒有安排哪個時間用來看書的。如果有一小段空閒的時間,無意識的動作是打開視頻網站,B站和油管。

這是個問題,但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做出改變。改變前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精力狀態,有力氣去看完一本書的精力狀態,那麼就需要良好的睡眠。獲得良好的睡眠之前,需要解決不願意睡的心理:白天對自己的期許,比如看這本書,學習這個練習那個。到睡前會發現自己沒有完成,然後就不允許自己去睡,心理認為這一天的事情沒完成,不應該去睡覺。但是不睡覺的時候又不會去做心理覺得應該做的事,做那件事心理覺得挺困難的。

就這樣陷入了無限的四循環裡:沒睡好,所以白天沒有持續的專注力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沒完成後晚上去睡覺又有負罪感,拖到很遲,毋寧說拖到昏過去才能睡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跳出這個循環呢?

就是停止給自己下單,放下對自己的期許和要求,承認現在最重要的目標是把自己的精力恢復好。精神好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心理的過程應該是這樣:我希望做成這件事,所以我需要好的精力,好的精力來自於好的睡眠,我現在去睡覺就是完成我目標的基礎。

你好,我知道你願意打開這篇文章,已經代表你是一個願意思考的人。這世界上最寶貴的事情,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還願意問:為什麼?

今天我不講課,也不教你做什麼,只是想和你一起玩一個遊戲,這個遊戲叫做:「這真的是我自己在想的嗎?」

🎭 一、我們每天說的話,有多少是別人放進我們嘴裡的?

想一想,這些話你是不是常聽到:

  • 「要聽話才是好孩子」
  • 「長大就是要考上好學校、找穩定的工作」
  • 「你不努力就會輸給別人」
  • 「別問太多問題,事情就是這樣」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說這些話,可是他們自己從來沒想過:這句話是我真的相信的嗎?還是我只是學著重複?

有些話我們說了一百次,但一次也沒想過它對不對。

🧠 二、會思考的人,會怎麼做?

不是什麼都要反對,而是敢問一個問題:

如果有別的答案,那會是什麼?

這世界不只有一條路,也不只有一種聲音。就像畫畫一樣,有人喜歡黑白線條,有人喜歡五彩顏色,但如果每個人都畫一樣的圖,那這世界就不再美了。

思考就是問問題,不是犯錯。你有自己的腦袋,就該有自己的想法。

🌊 三、這世界有很多「說話的浪潮」

有時候,電視、網路、老師、父母,甚至書本都會同時說:「這樣才是對的!」於是我們開始害怕說錯、想錯,最後乾脆不再問「為什麼」。

這時候你只要記得一句話:

就算所有人都朝一邊走,也不代表那邊就是對的。

真正的勇敢,不是站在舞台上,而是在腦子裡不急著相信每一句話

🔑 四、真正自由的人,說話前會先安靜

你可以大聲說話,也可以沉默不語。但你要確定——你說的,是你自己想說的;你不說的,是你自己決定不說的。

自由不是嘴巴說出來的,是你能不能選擇自己相信什麼、質疑什麼。

🌱 最後,給你一顆種子

這篇文章不會給你標準答案,因為答案應該長在你自己的心裡。

但我想送你一顆種子,每當你聽見太多一樣的聲音、太快被說服時,就請你停下來,輕聲問自己:

這是我真正相信的嗎?

這顆種子不會馬上開花,但它會在你長大的路上,讓你不會走丟,不會被帶走

因為你,是會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