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傷骨科明天就要從58病區徹底轉移到23病區,和骨科脊柱外科及關節外科共用一個病區。
 昨天開了一個科室會議,接下來值班會少一點,七個人五天輪兩次。脊柱外科出兩個人、關節外科出一個人,傷骨科出兩個人,五天一輪。接下來節假日的值班跟日班走,我還是週二當班。另一個改變是,接下來的春節科室應該不會清空,到時候要值班了。
這邊好的地方是有一個比較舒服的示教室。不好的地方是沒有一個相對私密的值班室,因為是三個科室共用的。另外,也沒有一個像樣的治療室,需要躺著治療的籃子沒辦法了。
 因為23病區有完整的護士在,他們只要三個人,現在只知道林福群會一起過去,其他人好像都嫌棄23病區手術病人不好伺候不願去。有些人會去ICU、有些人會去53病區,有些人留在59病區。具體是誰還不知道。

晚上看了一本書的序,歷史的先聲。看書之前對共產黨的騙局早就有清晰的認識。但是發現我心裡的一個盲區,自己假若身處在那個時代,很難不會被騙。序一的作者,李慎之,也在反省自己的宣傳騙了很人。

  我自己當時是個左派青年,而且是其中的積極分子,是學生運動活躍的組織者。我完全信奉毛澤東、共產黨提出的一切口號、一切理論,雖然我在國民黨統治下並沒有經歷過甚麼大的危險,然而主觀上確也是捨生忘死地願意為其實現而奮鬥的。現在重讀這本書的時候,簡直不知道心頭是甚麼滋味。
  是我騙了人嗎?從這本書上所寫的一切和我當時的言行來看,對比後來的歷史事實,我無法逃避騙人的責任。
但又是誰騙了我呢?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注:指本書1999年版的副標題)。這難道也是我幹過的事嗎?不錯,我是向我的同齡人或者行輩稍晚於我的人宣傳過「黃金世界的預約券」的,但是微末如我,難道敢說自己曾作了莊嚴的承諾嗎?這樣說不是自我膨脹得沒了邊了嗎?我倒是想懺悔,但是我配嗎?
  有一個老朋友,是六十年前的留美學生、中共黨員,一九五七年在駐外使館工作。使館本來是不劃右派的,不知怎麼他忽然在夏天回國一行,結果當上了右派,受的罪比我大得多了。七十年代末與我重逢,我問他是不是感到委屈。他說:「我在美國把那麼多留學生都動員回國了,他們紛紛被劃為右派,我自己要是逃脫了,怎麼對得起別人呢?」
我只能說,我的心情也同他差不多。我也在一九五七年被劃為右派,而且是極右分子。

這篇序文很長,看了也蠻多收穫的。感覺當時中國人之所以為共產主義著迷、瘋狂,盲目地相信共匪所宣傳的這些東西,也因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歸根究底是認知水平決定的。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現在人的認知又比之前的人好多少呢!


最近又閱讀的少了,晚上之所以想到看一會兒書,是在試用 HTReader 這個 iStoreOS 的軟體。上傳了幾本書,閱讀體驗還不錯。這樣可以創造一個隨時隨地讀書的環境,雖然我不缺讀書的裝置設備,問題在於閱讀在心裡的優先級太低。有時間第一件事是刷油管訂閱的視頻,第二優先順序是看嗶站訂閱的視頻,如果還有時間甚至還會去探索這兩個網站的其他視頻。即使對推薦的視頻已經沒什麼興趣了,身體還是停不下刷手機的慣性,總是期待有另一個視頻看了會讓自己心裡舒爽一下。
這是個要不得的心理,手機癮,戒掉後將會極大的節省時間,用在一堆需要用的事情上去,比如晚上寫寫這些文字,好像對於讓自己靜下來,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甚麼很有幫助。

HTReader 這個網頁閱讀器的效果還不錯,最滿意的是選用了京華老宋體這款字型。另外,Google 朗讀的也很不錯,今後可以讓他朗讀,我習慣於去聽書,這樣就不會那麼費眼費神了。

Gay_Pride_Flag.svg.png
早上看到一個介紹LGBTQIA的油管節目,英文聽的不是很懂。剛才去找了一下資料,維基百科LGBTQ的解釋

LGBTQ or LGBTQ+, also commonly LGBT(LGBT+) or LGBTQIA (LGBTQIA+) is an initialism for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 or questioning, intersex and asexual, aromantic, or agender.

列一個表格:

代表單字簡稱中文意思
LesbianL拉絲邊,女同性戀
GayG基佬,男同性戀
BisexualB雙性戀,男女通吃
TransgenderT跨性別者,變性人
Queer or QuestioningQ酷兒或性取向存疑者
intersex and asexualI雙性人和無性戀
aromantic, or agenderA代表無浪漫情節或無性別

看了這解釋還不是很清楚。回頭再看一遍那個視頻。

 情愛小說對人的吸引力來自於人類的基因設定。人的出廠設定就是對異性充滿吸引力(當然還有我不知道的性別取向的人,但是大部分的設定就是這樣)。回顧我自己的成長經歷,當時也是對這些非常沈迷,現在對性的衝動也還沒有消磨,因為體內的性激素還在不停的釋放,驅動我這方面思想、行為。
 基於以上原因,很難靠武力壓迫和情感勒索,釋放焦慮改變。很多時候性就是釋放壓力的,你給她越多的壓力,她就回應更多的性衝動。在我眼裡,看情愛小說,然後把自己代入到小說角色中,也是一種撫平自己性衝動的行為。
 因此,如果希望予真改變這一行為,不單要和她多聊聊兩性的話題,更要讓他釋放掉心理的壓力。比如看電影的時候,放鬆的狀態,她絕對不會想到要去看小說的。然而,看電影看電視,用另一個上癮的行為來改變看小說上癮,好像不那麼明智。只是,她一本小說看完,會有很大的衝動找下一本看,說明她的路徑依賴已經慢慢形成。她從看這類小說中得到了某些滿足。到底是哪方面的滿足,我想有空作為父母的也去看一看,更能了解到深層的原因。